高级搜索
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郑州工作站举行揭牌仪式
2019-12-05

2019年12月3日上午,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国丝绸博物馆)郑州工作站揭牌仪式在荥阳青台遗址隆重举行。揭牌仪式由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顾万发院长主持,中国丝绸博物馆赵丰馆长、郑州市文物局局长任伟和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郑小玲分别致辞。郑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吴福民与浙江省文物局曹鸿副局长为工作站共同揭牌。

参加揭牌仪式的还有浙江省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调研员金萍,中国丝绸博物馆党总支部副书记、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国丝绸博物馆)主任周旸,郑州工作站站长郑海玲,郑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吴福民,河南省考古学会会长孙英民,郑州市文物局局长任伟,郑州市文物局副局长王杰,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李建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杜新以及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全体人员。

赵丰馆长在致辞中介绍了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国丝绸博物馆)以及工作站设立的相关情况,指出郑州是中国发现最早丝绸的地方,是未来探索丝绸起源之地。从2017年郑州工作站签定协议起,科研人员多次赴青台遗址、汪沟遗址等开展丝绸发掘和研究工作,并在仰韶时期的汪沟遗址新发现了碳化丝绸,这一发现明确了在5000多年前的郑州,先民已经掌握了家蚕饲养和丝绸生产技术。

郑州工作站的建立,将更有利于推进丝绸起源的研究,更好地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任伟局长和郑小玲副局长在致辞中,均对郑州工作站的建立给予了高度肯定,并衷心希望郑州工作站能够为中华文明探源带来新的考古成果,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技术人才。

在揭牌仪式之后举行的考古新发现新闻发布会上,顾万发院长介绍了汪沟遗址丝绸发现的考古学背景,它是荥阳地区众多聚落遗址中最为中心的、面积最大的一处仰韶时代聚落遗址,对于认识新石器时代社会内部结构、人口地理分布区域、氏族形成和发展及文明起源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郑州仰韶文化遗址较多,在青台遗址曾发现距今5300-5500年左右的丝绸,在巩义双槐树遗址曾发现骨雕家蚕,以及最近汪沟遗址发现的碳化丝绸,这些都证明中国古代家蚕制丝的起源很早,但丝绸起源于何时,还需不断探索和研究。

赵丰馆长和周旸主任则分别介绍了中国丝绸博物馆2017-2019年在郑州仰韶文化遗址(青台遗址、双槐树遗址和汪沟遗址)做的研究工作。在汪沟遗址中清理的7个瓮棺中有5个发现了碳化纺织品。通过对碳化纺织品的形貌、组织结构分析,发现两种碳化纺织品——平纹织物和绞经织物。通过酶联免疫分析技术(由国丝馆和浙江理工大学共同研发,该技术为早期墓葬和遗址中已经化作无形的蚕丝蛋白微痕迹提供了一种敏感、特异、快捷的辨识方法)确定绞经织物的纤维材质是桑蚕丝,结合组织结构分析结果可以明确该绞经织物为罗织物,这跟20世纪80年代出土的丝织品属于同一种织物类型。同时在头盖骨的附着物里也检测到了蚕丝的残留信息,表明当时小孩可能用丝绸包裹下葬。

提取碳化纺织品

碳化丝织品

12月3日下午,工作站举行了第一次学术委员会会议。会议由学术委员会主任赵丰主持,审议并通过《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国丝绸博物馆)郑州工作站工作条例》和《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国丝绸博物馆)郑州工作站学术委员会工作条例》。周旸介绍了科研基地的使命及设立郑州工作站的意义,并提出要做好工作站中长期规划,使郑州工作站在技术研发、成果推广、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方面尽快出成果。工作站站长汇报了郑州工作站工作和计划,并最终由学术委员会审议通过。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