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中国丝绸博物馆举办2019年度小型学术研讨会(二)
2019-12-18

2019年12月17日,中国丝绸博物馆本年度第二次小型学术研讨会在新猷资料馆举行。研讨会的报告围绕纺织品文物的科学认知、馆藏服饰的历史研究、近现代服饰时尚分析、博物馆手工传习等方面展开,共发表报告9个。馆长赵丰和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周旸分别主持两个版块的报告会并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

赵丰馆长作了题为《联珠对鸟纹锦的复原研究》的报告,并对2020年的小型学术研讨会报告提出更高要求——选题要新颖,内容要聚焦,成果要有一定的学术性。

赵丰馆长主持研讨会,并发表报告《联珠对鸟纹锦的复原研究》


以下是本次研讨会报告内容的精选


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故如甲木墓地出土纺织品的科学认知

报告人:周旸(技术部)

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墓地是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具有重要的考古学意义。对出土纺织品进行分析检测可知,纤维有桑蚕丝、柞蚕丝和毛,染料有单宁、靛青、紫胶虫和茜草属植物,织物组织有1/1平纹、1/1平纹经锦、1/1平纹纬锦、1/2Z斜纹、2/1S斜纹。初步的检测结果反映1800年前象雄国的纺织品状况,从中窥见象雄和中原王朝及周围地区的文化交流。


博物馆手艺传习特色社教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报告人:楼航燕(社教部)

改扩建后的中国丝绸博物馆在社会教育方面强化专业特点,创建了社教品牌“女红传习馆”。从专业馆的专业知识领域出发,针对不同观众层面进行课程开发和设计,有“织染印绣编”等多个主题的系列课程。场馆师资除了自身拥有专业技能的员工,同时还邀请国内外不同领域师资和机构开设专业课程。两年多的运营,女红传习馆逐渐取得各界好评,但开发更多课程是今后的要求,设计融入更多元素的课程是今后的重点,吸引更广泛人群参与是今后的目标。


从博物馆视角看中国时尚发展

报告人:陈百超(陈列保管部)

报告回顾了建国以后服装流行的变迁,介绍了博物馆举办年度时尚回顾展的策展思路,以“为明天而收藏今天”为理念,凭借“以展览带动收藏,以收藏促进展览”的办展模式,经过八年持续举办年度回顾展,共收藏了时装新秀、时尚品牌、时尚艺术、时尚布艺等时尚藏品4000余件/套,并对馆藏时装精品进行了重点解读,期望逐步架构起能够代表“中国风格”的时尚展览及时尚藏品体系。


了不起的时代——20世纪20年代的时尚

报告人:张国伟(陈列保管部)

20世纪20年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本讲座通过flapper(夫拉帕)样式、浪漫情怀、男孩及中性风貌、运动休闲,装饰艺术、异域情调等六个方面对馆藏实例分析当时的流行的风格灵感来源,探讨现代女装形成与演变及服装造型结构的变化,从而对当时女性的身体及思想解放的历史回顾。


“辫线袄子”工艺特征和对后世的影响

报告人:金琳(陈列保管部)

辫线袄子是一种流行于蒙、元时期的窄袖束腰裙袍,其最大特征是腰部缀有辫线。通过文献记载和考古及博物馆收藏的服饰实物的相互印证,对辫线袄子的面料、辫线制作、肩部装饰、百褶裁制等制作工艺特征、穿服者及对韩国贴里、明代腰线袄子、曳撒和清代朝服等后世服饰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具体直观地还原了辫线袄子的历史原貌。


从旗袍马甲看旗袍的形成与演变

报告人:薛雁(陈列保管部)

20世纪20年代初,在中国女性中流行着一款旗袍马甲,它由倒大袖短袄搭配长马甲穿着而成。通过研究发现,该形制的服装可被视为旗袍的雏形,其在旗袍形成和定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中国丝绸博物馆收藏的一件20世纪20年代旗袍马甲实物为例,阐述了旗袍形成的年代以及旗袍是东西方服饰文化交融的产物。


从外销绸到中国风

报告人:赵帆(陈列保管部)

外销绸是一种商品,是销往国外的丝绸商品,时间从十八到十九世纪前后。中国丝绸博物馆长期致力于外销绸的收藏,馆藏外销绸具有很高的艺术、学术和历史价值。这些既洋溢着中华民族的东方华美风格和审美趣味,又散发着西洋异国情调的外销丝绸,同时见证着东西文化和贸易的交流及融合。

小纽扣,大天地

报告人:徐铮(陈列保管部)  

如果说用布帛包裹身体是人类文明的一大创举,那么纽扣的出现则是服装系缚方式的一大创举,作为服装上一个重要的寻常物件,纽扣几乎伴随了人类的生活历史,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有其自成一体的美学体系。本文从材质、工艺、型制、图案等几个方面对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的纽扣展开研究,并深入挖掘了其背后隐藏的博大精深的纽扣文化。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