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中国丝绸博物馆举办2020年第一次小型学术研讨会
2020-09-30

2020年9月27日,中国丝绸博物馆举办本年度第一次小型学术研讨会。来自社会教育部、陈列保管部、技术部和国际交流部的30余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会议,其中14位分别就“教育传播”“纺织考古”“藏品研究”和“展陈回顾”四个主题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和工作心得。

馆长赵丰肯定了小型学术研讨会对中国丝绸博物馆打造研究型博物馆的积极作用,同时指出报告题材不仅可以来自工作体会和研究心得,也可以是专著论文的读书报告,并且每个报告都应该具有创新点,建议报告内容应该深入浅出,既要有学术高度,又要兼具通识性。

近三年中国丝绸博物馆小型学术报告会的举办显著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在博物馆学、科技保护、藏品研究等领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将为打造我馆丝绸之路文化研究大平台提供基础。此外,今后还将遴选并组织优秀报告向公众发布。

赵丰馆长作会议总结


以下是14个研究报告的文字摘要和图片摘要。


版块1:教育传播


浅谈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的创新与探索——以韩国展为例

报告人:李梦晴(社会教育部)

近年来,“博物馆热”已成为常态。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博物馆社教工作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如何突破以往的思维模式,了解公众需求,设计出新颖的社教活动是当前博物馆社教人员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次报告以“韩国传统服饰与织物”展期间举办的社教活动为例,社教活动为满足公众需求,在多样化、个性化、市场化、需求品味、娱乐性方面所做的一些创新和探索,并以此总结经验和不足之处。


影视热点与博物馆线上传播――以《长安十二时辰》为例

报告人:梁严艺(社会教育部)

影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在2019年网络首播大受欢迎,严谨的考据和精致的服装、道具带动了西安旅游热,也引起了观众对文博知识的兴趣。本报告分析了部分博物馆在剧集网络首播期间,在以微博为主的自媒体账号上,所发布与该剧的相关内容,按照内容类型进行了大致分类,试图探索怎样的影视热点适合作为传播媒介,文博知识又可以如何借助热点进行宣传。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年报问世经历

报告人:杨寒淋(国际交流部)

本报告从背景与意义、编著过程、团队评审、成果展示四个方面分别介绍《2019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年报》项目。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辅以人工结合,实现对过去一年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相关展览、考古、重大事件、学术成果的统计和多维度分析,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做好记录和梳理。


版块2:纺织考古


南方地区原始纺织机具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报告人:龙博(技术部)

南方地区原始纺织机,具体是指中国南方地区从古代沿用至今的原始腰机,其文物主要出土在南方地区。本报告对出土实物与现存的原始纺织机具进行深入调研,研究相关纺织品文物,以文物实物与田野调查资料的分析研究两方面作为基础依据,结合历史文献与图象资料等,发掘出土文物与民间现存原始腰机的联系,探讨原始腰机的类型、历史与发展脉络,研究原始腰机对于其它古代传统织机的影响。


从昆虫染料看新疆史前文化的外来因素

报告人:刘剑(技术部)

新疆史前时期(主要为青铜时代中晚期至早铁时代,即公元前17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曾出土大量色彩保存良好的毛织物。本报告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除发现西茜草用作红色毛织物的染色外,还在鄯善苏贝希和且末扎滚鲁克出土的红色毛线上鉴别出两类胭脂虫(波兰胭脂虫和克美兹胭脂虫)的遗存。这些发现间接地说明了东南欧草原文化在新疆的扩张,从而为史前新疆文化受外来因素影响的研究提供新的实证。


浅谈“一花一世界” 展品中的古希腊神话元素

报告人:周娅鹃(国际交流部)

2020年6月至8月,首届“丝绸之路周”框架内的一花一世界:丝绸之路上的互学互鉴”展览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举办。该展展出了19组丝绸之路主题文物,其中有4组与古希腊神话有关,而“丝绸之路周”的Logo也是源自于古希腊神话。本报告从“一花一世界”展中与古希腊神话有关的元素出发,浅谈酒神狄奥尼索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石榴纹、双翼飞马珀加索斯及丰饶角等古希腊神话形象以及他们在现实社会上的运用。


吐鲁番干尸揭展介绍

报告人:汪自强(陈列保管部)

本报告介绍了吐鲁番胜金店出土干尸上纺织品揭取的过程及相关的保护措施。


版块3 藏品研究


慈禧定东陵出土服饰所用金属线初步研究

报告人:王淑娟(技术部)

慈禧太后于1909年入葬定东陵地宫,其殓葬服饰所用面料极为华丽,所使用金属线装饰较多。本报告结合文献记载、工艺调查和科学分析,对所用金属线的使用方式、线型及成分进行了综合研究。通过研究,可知其使用方式既有用作刺绣,又有用于织造;线型既有平金线,也有捻金线;金属成分既有纯金,也有银、铁等合金,从而反映了清代晚期宫廷服饰金属线使用的特点,也从一定角度反映了古代服饰用金装饰的演变趋势。


民国杭州像景创制背景和工艺特征探微

报告人:金琳(陈列保管部)

19世纪初法国发明贾卡织机之后,欧洲产生像景织物,清末贾卡机和像景织物由日本传入中国,20世纪初杭州像景诞生,成为民国创新的机器丝织艺术品。本报告通过对文献及中国丝绸博物馆收藏的民国像景实物的分析,具体论述了民国杭州像景引进西方贾卡提花机的技术源流,杭州像景诞生的技术、原料和人才支持历史背景,其织造工艺、题材和织款特征等主题。


海派蕾丝旗袍

报告人:赵帆(陈列保管部) 

花卉纹绸镶蕾丝边短袖旗袍,1930s,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海派蕾丝旗袍,是指在海派文化影响下兴起的、以蕾丝作局部或通体装饰的一种流行新风尚旗袍。它的流行发展过程深受海派文化影响,在手工编织蕾丝的基础上,引进机器大生产的人造纤维蕾丝后,极大促进了蕾丝旗袍的兴盛。同时,海派蕾丝旗袍所受追捧也离不开名流政要的影响,他们在公众场合所穿蕾丝旗袍,最大程度地展现了女性之妩媚,将旗袍与体态之美结合得浑然天成,成为名媛和年轻小姐们效仿的对象。


版块4:展陈回顾


关于“纪实性、即时性、原创性”博物馆展览的思考与实践——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特展”为例

报告人:陈百超(陈列保管部)

在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同时,各地博物馆着力征集抗疫相关的见证物及影像资料等,并举办了一系列承载着大众抗疫记忆、传扬“抗疫精神”的主题展览。2020年5月12日,中国丝绸博物馆也举办了“展示抗‘疫’用品,讲述抗‘疫’故事,致敬‘白衣战士’”的医护特展。作为主要参与策划此次展览的工作人员,报告人主要讲述了策展历程,分享了其他博物馆举办的抗疫展览,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即时性”“纪实性”博物馆原创展览的思考。


从哀悼到时髦

报告人:张国伟(陈列保管部) 

纵观整个时尚史,黑色具有不容撼动的地位。在每个女性的衣橱中,总少不了必备单品——小黑裙,在西方,黑色长期以来一直与葬礼和悼念亲人联系在一起。本报告以馆藏19世纪的哀悼服说起,探讨西方女性的黑色服装如何从死亡与哀悼的沉重跃化为时髦的象征。


《雅韵湘传》展记

报告人:薛雁(陈列保管部)

“雅韵湘传:湖南省博物馆藏宋元服饰”展览的展品均为湖南省博物馆藏的湖南省衡阳县何家皂北宋墓和华容县华容元墓出土的纺织品服饰,涵盖了宋元纺织品的典型种类,图案与服饰风格充分显示了宋元人的风雅韵致,广受观众尤其是汉服爱好者的关注。本报告从策展思路、宋元服饰技艺、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观众的互动等方面进行介绍。


库房展示柜设计初步方案

报告人:杨汝林(技术部)

中国丝绸博物馆藏品品类丰富,除中国各代传统的服饰、织物等,还有来自亚洲、美洲、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各类纺织品。文物形制也有多种,包括服装、残片等平面类织物,以及囊袋、鞋帽、伞、首饰等立体类文物。由于这些纺织品文物的复杂性,使得其包装不可能千篇一律,储存方式也各异。因此,需要针对各类文物的特征设计安全、合适的文物包装,使之方便存贮与运输。本次报告探讨的即是对库房样品柜改造设计的初步想法。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