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时尚大咖说——吴海燕:博物记载历史 生活传承文化
2021-02-10

●策划:陈百超  陆琰

●采访编辑:陆琰

●拍摄剪辑:吕建亚

●文字整理:陆琰  寿婉丽

●受访:吴海燕

●地点:杭州 东方丝国设计馆

●时间:2020年12月21日

Q1: 我们提起吴老师的服装代表作,不得不提1993年设计的《鼎盛时代》。在当时西方时尚话语权垄断的时代背景下,您就已在这系列中鲜明表达中国传统的文化气韵与精神内涵。30多年后的当下,随着本土客户群体的审美崛起,以及在多元文化冲击下重构中国文化输出地位回归,感觉东方文化的“新鼎盛时代”已开启,你是如何看待与定义的? 


●吴海燕:1993年参加首届兄弟杯青年服装设计师大赛的时候,对我是一次巨大的触动。10年后,据李欣老师回忆说当时我差点不是金奖,因为当时英国和日本评委完全是赞同我这个设计作品,但有评委选中另外一个立体几何主题的作品。英日评委说:“你们中国文化到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但几何到世界上人家玩得比你好得多。”在两件作品博弈的情况下,评委们站在世界全局从西方视角看东方时,他们是非常尊重东方文化的。当时创作的时候我也是构思了很多素材,后来一直在考量我们本土有什么样的地域资源,就想到用丝绸和竹子来进行创造。1983年敦煌采风归来之后,我用了十年的时间在探讨怎么创造一个具有敦煌那种博大的艺术景象,如何来传承我们自己的本土文化,还有怎么用好竹子这素材……终于创造出《鼎盛时代》这一系列作品。

从改革开放初期到现在,我们国家从保守状态一直到对外开放,这个过程中有大众百姓的审美趋向变化,还有国外很多的文化进入到中国。这个时期两边固有的思想肯定会对文化的本体、视觉、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很大的冲击。再经过40多年的交流、碰撞跟沉淀,中国人会站在东方角度看西方,或者是将东西方的多元文化进行汇聚跟交融。也是在博弈的过程当中,政府的层面开始对中国文化进行建设:复兴、活化、弘扬……这样过后,全社会开始进行整体反思。由此进入到中国文化鼎盛时代的重新开始阶段,这充分证明我们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对国家未来发展的自信。

吴海燕作品 《鼎盛时代》 

1993年“兄弟杯” 首届中国国际青年服装设计师大赛金奖

Q2: 日前,教育部在推进新文科建设,您对新文科建设语境下的设计学科建设是如何思考的?中国设计教育对于如何表达自身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立场应做怎样的认真思考?


●吴海燕:就是要开放。中国文化其实一直来都是包容、接纳、共享,再产生火花,然后转换成自己本土的文化,它经常是在交融的过程当中形成自己的力量。我觉得这很重要,教育也是一样。教育面对未来应该具有开放互融的状态。所以,在今天新文科建设提出以后,我更觉得以中国民族精神与文化为设计教育的根本,以传承中国文化活化当下为设计教育核心的同时,要跟世界去拥抱。至于在拥抱的同时,如何来坚守自己民族文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就非常重要。教育有自己的定律,但不会再是单一、单体,它会是多元多维的。艺术可以融入科学、历史、哲学、音乐等等其他学科的养分,这样培养出来的新时代的学生就在具备扎实的本土文化功底的同时又能拥有国际视野。

吴海燕 《文化之根,科技之花,品质之果》主题讲座现场

Q3: 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的传承与活化问题,正是吴老师一直关心的。作为中国文化的先行者和实践者,您创立了“东方丝国”设计品牌,将学术与品牌、市场相结合,利用中国元素,展现中国味道,重新贴合当代东方起居与审美意趣。“传统活化、设计转化、东方范式”这12字在您多年于学术与市场品牌的维度之实践中,有何体悟和特别的故事与我们分享?


●吴海燕:这涉及到几个方面:教育、实践,还涉及到我们未来设计的方向。其实我们这一代遇到了非常好的时机,也就是改革开放。但在那时候,学校固有的教学模式和内容跟我在社会上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形成了极为明显的一种对比。所以我往往一出校门就去考察杭州的一些工厂,在工厂里边得到了很多前沿信息。那时美、意、法很多的外单在中国进行生产加工,花型的前沿性,新型的印染技术与设备甚至跟原有的技术与设计上存在很大的迭代性。我发现学校还没有掌握这些新情况,所以我愿意跑加工厂,会有很多新鲜的东西给到我,并去转化成真正在教育过程中能与学生共享的知识内容。   

21世纪初,我看到很多的外来文化在冲击着中国,所有的生活方式,像衣、食、住、行、用、玩,都在模仿西方。当时很多企业说,吴老师您来帮我们设计。但当我要推出中国文化设计素材时,他们往往反过来跟我说:现在已经都是欧美奢侈品的时代,不要再去碰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图案。我当时就在想,这可是你的根呢!我遭遇到的不是一个两个,所有人都是说要给我爆款嘛,你就给我盯着Chanel、 Dior。当时我觉得很痛苦,用我个人的力量显然无法去说服所有的人。怎么办呢?我想唤醒大家对东方文化五千年的那种认知与共识,因为如果你连基本认知都没有了,怎么会达到共识呢?那个时候开始,我就决定应该用我的行动和理念去唤醒某些人。

当时就想从杭州旅游文化城市这个角度思考如何让它产生更大的效益,真正地走在世界的前沿。2001年10月“东方丝国”发布会就由此应运而生,当时这场秀筹集了很长时间,在杭州找了好多地方,最后发现西泠桥是最有意思的——它是两条通道有三面,就像中国人经常说的三角鼎立的布局。在这个场地聚合到政府官员、专家以及各行各业的人,达到一些共识来传播中国文化。


2001年10月,吴海在杭州西湖 

西泠桥发布“东方丝国”主题丝绸时装秀

我觉得中国文化一点都不差。因为我在跟国际交流的时候,人家经常竖着他们的大拇指说中国文化太棒了。甚至跟英国圣马丁合作流行趋势的时候,我说可以根据你们的资源来做图案方面的流行趋势,他们就说不用,你们中国图案就像金山和银山,要发掘你们的宝藏。那个时候走出国门不断地从专业思想、精神物质各方面进行对外交流,其实也是一种对自己内心深处的不断责问:我是谁?

在这种情况之下,我又到北京担任了中国服装集团的总设计师,这也让我不断地思考我们设计师应该冲在最前沿来弘扬中国文化,这是我们最基本的责任。所以发布了“东方丝国”时装秀,所有作品都是百分百用了丝绸材质。当时杭州的一些丝绸企业,如杭州胜利丝织试样厂、喜得宝,都对我提供了全力支持。这些企业也是在思考中国丝绸如何再振,中国是否能再创辉煌,这个对我来说也是非常感动的。还有最感动的是我们学校的领导,和杭州市王国平书记沟通了以后,王书记也觉得太重要了,所以他亲自参加了西泠桥“东方丝国”的发布会。我只是用个人的力量,结果它能引出这么多的共鸣,也是让我觉得完成了达到共识的初衷。到2005年我用自己的资金创立了“东方丝国”这个生活方式品牌,直到现在这个品牌为大众认识并引发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思考。我从教学工作、到设计师、到设计服务、再到创立品牌,一直实践着“传统活化、设计转化、东方范式”,过程艰辛但没有一丝遗憾。

云荟.中国时尚回顾大展2011-2020 吴海燕参展作品《“弧光”聚变》  

创作灵感来自于良渚玉器文化

2019年12月 吴海燕作品《东方丝国》走进迪拜 演绎中国当代文化

Q4: “吴海燕国际时尚研究院”于 2020年6月在浙江正式启动,分为“趋势研发中心”“品牌战略与设计服务中心”“时尚人才培养基地”“国际大赛与文化交流中心”等。吴老师介绍下 “趋势研究中心”的主旨工作,如何协同服装产业及品牌,建立时尚趋势风向标,把握时尚话语权?


●吴海燕:从 1992年开始,我就受邀担任国际流行色协会的设计创意中国提案工作,在开始研究中国提案的时候就被告知:必须从你们中国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当下的生活方式这三方面来进行设计。当时我们做了四组提案,两组被选中,这结果对我有非常大的启发。我们是从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信息收集、分析与预测,到如何翻译成老百姓能所接受的流行色。一路走来,现已经到了我们整体产业如何来带动的阶段。

基于那么多年实践以后,我又在海宁进行了产业应用。在海宁做了10余年,发现产业角度的流行趋势非常重要。不同于国际,作为产业的流行趋势当时在中国是没有声音的。流行趋势进入中国也比较晚,大家对此认识可能还比较单一。在这时我们一直在讲:流行趋势只要长期研究,只要不断地把握世界脉络,谁都可以做。关键是如何做成有文化的,对个人、品牌、产业能起到引领性、风向性,能整合资源作用的。所以产业的流行趋势是不同于一般的,要抓住这些关键属性来做。我们在海宁就做成功了!我非常感谢海宁皮革城管委会的信任与支持,一直坚持不断在做静态(流行趋势发布)。大概四五年前我提出还一定要有动态发布会,静态跟动态一起来发布更具号召力。结果那一年的效果非常好,吸引了全国各地人们,大家都愿意到海宁皮草市场来带货。

所以我觉得对流行趋势的认知也是从研究基础开始,达到产业的共识,再达到老百姓的共识,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具有中国文化的流行趋势。

2020年6月吴海燕国际时尚研究院在绍兴柯桥正式启幕

当我接到来自绍兴的邀请后,了解到近几年柯桥的城市建设、产业规划管理、品牌建设和加工企业发展,都已经接近真正的国际化水平。我觉得应该带着我们的团队——中国美术学院纺织服装研究院,和我们的教授、博士一起入驻。我们首先做了产业基础的调研,接着调研文化旅游,再做了设计师品牌的调研。这三个调研完成后,一下子就感觉到真的是有很多深度可挖,有很多层面与不同的方向可以去做整合。所以我们提出了创立“趋势研究中心”,可以助力柯桥改变以往的产业状态,发挥现有优势,利用互联网力量,从原创源头打造柯桥在面料流行趋势国内乃至国际的标杆地位。


Q5: “时尚人才培养基地”怎样创新校企合作途径,才能培养更符合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发展需求的时尚人才?


●吴海燕:目前社会发展已经到了互联网时代,以前的生产资源、设计资源和集成资源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我们的时尚人才培养也在变化方向,每个学校定位是不一样的。像东华大学的定位是如何培养学生从上海走出来进入国际大品牌;中国美术学院培养综合性独立设计师,具有独立思想,掌握独立操作的方法;浙江理工大学,是把丝绸领域里的人才进行系统性的培养塑造成时尚设计师。所以人才培养我觉得不光是有自己本校的定位,也需要协同,比如我们学校现在是不同的专业都在进行跨专业课程选修。在很多方面包括与社会合作,我觉得也会比原来有更大的突破。浙江绍兴有不同定位、不同层次的各类时尚学校,如本科、高职等,我们想成立一个联盟,把我们中国美术学院很多的资源输入到地方上去,这对绍兴当地来说非常需要,然后建立地方独有特色的培训体系。

绍兴是全世界关注的一个时尚产业基地,有时尚面料设计师、时尚品牌设计师、时尚管理人员等等围绕时尚行业展开的各种职业,要针对产业需求来打造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


Q6: 时尚能激活一座城市。吴老师通过筹划一系列活动,让杭州这座城市大大焕发了时尚活力和发展力。位于中国杭州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通过尝试,从2011年开始,连办了10届中国时尚回顾展。时尚是文化传承的活化,一个时尚活动会对一个地区甚至一个产业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从您的角度如何评价博物馆这一举措?


●吴海燕:中国丝绸博物馆这一举措,我觉得领头人确实很重要。是赵丰馆长带着一批年轻人共同来创造我们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地位、藏品(数量),以及它的社会作用、社会教育等等,我觉得做得非常好。我是杭州人,一直在关注中国丝绸博物馆每年所做的时尚活动,他们邀请世界上的专家来做讲座,以及很多的国际性邀请展,比如每年跟杭州文化旅游结合的旗袍主题的展览、研讨会,还有围绕旗袍做的很多手工艺活动。所以,博物馆的影响力不得了,做到今天已经是全中国的标杆。

2017年12月,吴海燕(左五)受聘担任中国丝绸博物馆“时尚专业咨询委员会”委员

我觉得其他博物馆应该向中国丝绸博物馆学习,包括对外的合作,例如国丝馆里有一个非常文化的商业聚集地,人家可以在那儿喝茶,可以买中国文化的很多礼品。这些跟博物馆的定位都非常地吻合。中国丝绸博物馆处在非常美丽的杭州西湖边上,正好在山的弯里边,非常安静。此外,还有对中国专业高等院校的那种启迪,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我觉得对杭州的百姓来说,有这么一个博物馆确实非常幸福。


Q7:对于国内博物馆与时尚产业之间的对话,您有什么展望?


●吴海燕:我觉得一个博物馆能真正地跟产业、跟这个城市、跟这个专业紧密地联动在一起,中国丝绸博物馆做得非常不错。因为浙江省整个产业定位有七大产业,里边就有时尚,所以中国丝绸博物馆抓住这个时尚来聚集一些全世界的人才、全世界著名设计师、全世界著名的作品。然后从人物作品到他的背景,跟他的所有产业背后的一种关联,你们都在做,我觉得真的做得很好。我的提议就是要紧紧抓住浙江,抓住杭州。因为它是一个丝绸的产业基地,现在准确的说应该是丝绸的品牌基地,丝绸品牌比任何地方都要多,而且喜得宝、万事利等都聚集在杭州。用好这些企业,用好全国的设计师,让我们中国人对丝绸文化更深的理解,把中国文化推到世界上去,把世界很多精彩的博物馆藏品引流到我们这个中国丝绸博物馆,对社会的贡献将难以估量。

(文章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