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丝路之夜丨“苗岭之夜”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举办
2018-04-16

4月14日“丝路之夜”系列活动之“苗岭之夜” 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国丝绸博物馆主办,贵州省博物馆、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贵州省丹寨县文化馆协办。

苗族人能歌善舞、“好五色衣裳”。“苗岭之夜”以“霓裳银装——贵州苗族服饰艺术展”为切入点,带领公众从展览中了解服饰之美、以讲座解读苗族文化魅力、用歌舞连接这个古老的民族!

沿着一路绚丽的夜灯,观众们漫步走进时装馆,在中国丝绸博物馆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 “霓裳银装——贵州苗族服饰艺术展” 。

苗族服饰的装饰手法丰富、工艺精湛,还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和民族文化内涵,讲解员结合精美的服饰与各类刺绣、蜡染展品,详细介绍了苗族服饰艺术与文化习俗。

银瀚厅中,来自贵州丹寨县民族文工团的表演者们也为观众们带来了别具苗族特色的文艺节目。身着锦鸡服饰的姑娘双脚踩着芦笙曲调的节奏变换出优美的姿势,头上的锦鸡银饰跃跃欲飞,腿边花带一飘一闪,裙脚边的“羽毛”似银浪翻飞……

锦鸡舞是苗族芦笙舞中别具一格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发源于贵州省丹寨县排调镇境内,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咱们围着美丽的家园跳舞,彻夜不眠把青春歌唱,一直唱到金黄的八月,唱着歌儿走进咱们漂亮的木方。”苗族歌手阿朵乔唱响了原生态歌曲“家乡好地方”。甜美嘹亮的歌声带领观众们走进远方的苗寨,闻芳香的稻花、看热闹的跳鼓场……

一曲飞歌唱罢,紧接而来的是热情洋溢的苗族舞蹈“讨花带”。花带是苗家女孩亲手绣制的绣品,在游方场上,哪个苗家小伙的芦笙吹得最好,飞歌唱得最好,女孩就把花带系上,以此定情。舞蹈表现的正是苗家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景。

中国丝绸博物馆陈列部主任、研究馆员金琳在讲座“穿在身上的史书——苗族服饰艺术”中,分享了贵州苗族的历史传承、服饰造型、特殊的图案与工艺,为大家呈现了独具特色的“霓裳银装”。

除了样式繁多、别具特色的服饰,苗族也是歌舞富有的民族,仅苗族“鼓舞”一项,就有近十种之多,当晚来自丹寨县民族文工团的舞者就为观众们带来了热情洋溢的“踩鼓舞”。她们身着盛装、披挂银饰,列队踏着鼓点起舞。现场观众纷纷应和,情绪欢腾。

芦笙,是苗族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与舞蹈互为载体,是苗族舞蹈不可或缺的工具,逢年过节,苗寨都会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吹起芦笙跳起舞。一曲芦笙独奏“苗家地方花一样”,古朴、粗犷的乐音表达着苗族人的真挚与纯朴,令现场观众仿佛置身苗寨欢度年节。

如此欢乐的时刻,美食也必不可少。国丝馆特别准备了竹叶粑、刺梨干等多种苗族特色美食与饮品,让现场观众全方面感受苗乡魅力。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员龙博带来讲座“蓝白之美在山间——黔东南的靛蓝染”。苗族蜡染技艺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贵州省丹寨县、安顺县、织金县苗族世代传承的传统技艺,古称“蜡缬”。

龙博从靛青制备、蜡染工艺等方面向大家详细介绍了他在贵州的调研成果。图文并茂的讲解,揭示了以蜡染艺术为主导的衣饰装束、婚姻节日礼俗、社交方式、丧葬风习等苗族特色习俗文化。

“古瓢琴”是苗族人民特有的一种古老的民间传统乐器, 贵州丹寨县雅灰乡的苗族就保存着最原始的古瓢琴和古瓢琴舞蹈。身着苗族传统服饰的表演者们随着细腻委婉、扣人心弦的古瓢琴曲翩翩起舞。

夜色如墨,“苗岭之夜”进入了尾声。主持人起身唱响了歌曲“我在贵州等你”,表演者们伴着歌声走下舞台,邀请现场观众共同起舞,热情的歌声映衬着灵秀的西湖,也留下了苗岭的淳朴与美好。

当日上午,女红传习馆还开展了苗族锁绣课堂。学员们不仅学习了锁绣的基本技法,还成功完成了一个充满苗族风情的刺绣纹样。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