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国丝馆举办2018年秋季志愿者培训活动
2018-11-14

11月3日下午,中国丝绸博物馆举办2018年秋季志愿者培训活动。社会志愿者和大学生志愿团队共50多人参与了此次培训活动。培训内容是由国丝馆党支部副书记、文保专家周旸老师和中国时装馆策展人陈百超老师分别讲授“锦程:中国丝绸与丝绸之路”展和“更衣记:中国时装艺术展”。

讲解活动是博物馆文化志愿活动开展的重点。本次培训特别邀请周旸老师从丝绸文物保护角度进行亲身讲授,让志愿者获知文物背后难得的科技知识,从而增加今后讲解内容的丰富性,从另一个角度去解读展览。

丝绸的起源、传播和交流是锦程展的学术出发点。周旸以自己丰富的科研经历介绍了许多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丝绸展品。例如,河南荥阳青台村出土陶瓮中的丝绸距今5630年,浙江湖州钱山漾遗址出土的丝线是4200年前的,表明丝绸起源于中国,确立中国在世界文明的原创性地位。这就是考古学意义之所在。四川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织机模型是世界最早的提花机,我馆科技人员还成功复原了该织机,并且以此复制成功国宝级文物“五星出东方”锦。周旸告诉志愿者们,文物除了艺术、历史价值之外,更应具有科学价值。这些科学价值可以利用不同技术手段从宏观或微观的角度去解答不同的问题。

本次培训还邀请了陈列保管部的陈百超老师向志愿者介绍“更衣记——中国时装艺术展”,以及他作为策展人的新展“大国风尚——改革开放40年时尚回顾展”。

通过陈百超的讲解,志愿者们了解到了代表中国女性服装的旗袍演变过程,旗袍既继承了中国古代的袍服元素,又吸取了西洋服装裁剪方法,是一种东西方服饰文化结合后的产物。而旗袍的演变,例如款式长短、开衩高度、袖子长短、领的高低、面料选用等变化成为社会历史变迁的一种体现。

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服装事业发展的40年,是服装艺术与时尚文化经历觉醒、碰撞、融合、变迁的40年。觉醒阶段表明人们爱美之心得到释放,碰撞阶段是中国第一代服装设计师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向世界进行传递,融合阶段让中国元素成为一种成熟和时尚的设计语言,成为国际时尚舞台上的一种流行风,变迁阶段表明中国时尚呈现百花齐放之态,服装设计的表达,新材料与高科技的运用都有体现。

专家讲解结束后,参加培训的志愿者们在锦绣广场合影留念。志愿者们根据各自分工前往不同场馆继续学习。相信通过此次培训,志愿者们对国丝馆的陈列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日后来博物馆服务公众奠定了基础。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