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一物Vol.14 | 外销白缎地彩绣人物伞
2020-04-15

外销白缎地彩绣人物伞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伞长41.5厘米,伞面周长24.5厘米

 

16 世纪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 欧洲人开辟了由中国直接传入欧美的帆船贸易航线。17-19世纪,随着东西方贸易愈见频繁,引发了追崇中国文化的“中国风”在欧洲的流行热潮,与此同时, 产生了一批专为欧洲市场定制加工的中国外销丝绸, 欧洲贵妇喜爱的阳伞便是其中一项。

19世纪中叶,随着欧洲公共花园的兴起,中上层女性的户外活动增多,在伦敦、巴黎等大都市,到公园散步、野餐成为女性休闲活动的一部分,外出服饰也成为时尚展示的重要物品,其中遮阳伞成为19世纪中叶后欧洲贵妇外出的必备配饰,有刺绣、蕾丝等各种伞面材质,并搭配应季时装,借此展示贵妇的优雅身姿,又可遮挡陌生游客的眼光。在法国印象派大家莫奈《撑阳伞的女人》、《花园里的女人》等画作中都能看到这股阳伞风。为了获得更多更好的阳伞,大批量的订单从欧洲来到中国。中国丝绸博物馆收藏有一件清代外销白缎地彩绣人物伞,生产于19世纪60-70年代,在这件远销欧洲的私人订制品上,我们可以看到150多年前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和他们喜爱的中国元素。

《花园中的女人》,(法) 莫奈,1886年   

此阳伞用料极为奢侈,以象牙为伞柄,五色网格丝线流苏为边饰,白缎地刺绣为伞面,用伞骨将伞面分割成8个块面,每幅自成画面,分别为彩绣庭院教子、猎虎有功、忽得任命、升官发财、灵猴献瑞、仕途升迁、官至一品、荫护三代。8个画面首尾相连,上下有序,变化中显动势,严谨中藏生动,洋溢着富足、温馨、祥和的气氛。画面中的宝塔、凉亭、中国式人物等都是“中国风”作品中最为常见的纹饰元素,其中主要人物形象是头戴缀有红缨的黑色官帽、身着长袍马褂或前胸后背钉有飞禽补子的文官补服的清代官员,西方人把这种中国外销商品上描绘的清装人物纹样称为“满大人”(英文Mandarin),程式化的满大人合家欢纹饰也常见于清代外销瓷上。“满大人”题材盛行于清康熙至道光时期,这种顺应西方市场的定制需求而设计的中国清代官宦家庭的“生活照”题材,形象反映了当时西方人所理解和推崇的东方文明。

部分伞面细节图,上排左一伞面上的刺绣为“满大人”

此外,伞面绣有蝴蝶、牡丹等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猴、虎、狗等生动有趣的动物图案,有中国历史传说中的英雄好汉,还有江南水乡的亭台楼阁、亭阁画坊。其中引人注目的是一座挂满风铃的尖塔,它的造型灵感来源于南京大报恩寺的五彩琉璃塔,代表了中国造塔工艺的最高水平,并因17世纪《尼霍夫游记》的介绍而名扬海内外,欧洲人曾经把大报恩寺琉璃塔视为中国文化甚至是东亚文化的标志性符号。这些伞面刺绣题材取自中国戏曲故事和戏曲人物,通过心灵手巧的刺绣艺人的巧妙艺术处理,创作成不同内容的刺绣作品,就如同一出出凝固的戏剧折子戏,表达出中国式的思想情感和善恶判别,极富有东方情趣。而这种具有异国情调的中国戏剧和中国文学也是欧洲“中国风”的一道景观,这种风潮也反映在这件与当时时尚生活密切相联的阳伞上。

清乾隆外销广彩满大人读书图马克杯

阳伞的伞柄以名贵的象牙为制作材料,精工细雕,满工镂刻树叶、花卉、菊瓣纹,同时功能设计也十分精巧,伞柄上部有一个铁环可将上下两截拧合在一起,可见这把伞也能像现在的长柄伞那样可以收拢。伞顶上装饰的象牙人物圆雕,与八个伞面人物主角满大人形象不同,伞顶人物却是高鼻梁、白皮肤的西洋女子形象,这种中西合璧、个性鲜明的设计图案正是当时中国外销欧洲商品的最明显特征之一。

象牙人物圆雕伞顶 

此伞也是清代广绣技艺的集大成者。广绣色彩对比度较强,从其伞面以蓝、黄、红等饱和色彩为主色调,且绣面布局繁而不乱来看,这把绸伞应是从广州出口的广绣作品,这与广州当时特殊的地理位置不无关系。广东位于中国大陆最南部,北靠五岭山脉,南临开阔的南海洋面,是距离欧美最近的航线起点,这种地理位置奠定了其在对外交往中的前沿地位。18世纪中期以后,广州是清政府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之地,成为清代外销艺术品的生产基地和中转基地。 


参考文献

1.蔡琴主编:华美致远-中国丝绸博物馆馆藏外销绸珍品,中国丝绸博物馆,2014年

2.袁宣萍著:十七至十八世纪欧洲的中国风设计,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3.徐铮、金琳:锦程-中国丝绸与丝绸之路,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

4.胡雁溪:为清代外销瓷中“满大人”纹饰正名的新证,《东方收藏》2010年,第11期

 

图片来源:

本文图片来自上述参考文献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