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经纶讲堂 | 孙机先生和陈宝良教授在国丝作宋明服饰专题讲座
2018-04-26

4月21日—22日,中国丝绸博物馆举办“国丝汉服节”。本次活动中,国丝馆向公众推出了两场专题讲座,主题分别为宋代服装和明代服饰。

4月21日下午,中国丝绸博物馆邀请了孙机先生和西南大学陈宝良教授在银瀚厅分别作了题为《宋代服装》和《明代的服饰生活与时尚潮流》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馆长赵丰主持,是国丝馆有史以来参与者最多的讲座,云集于此的听众中有许多人身着各式传统服饰,主要为汉服爱好者、文博界同行和相关专业的学生等。


《宋代服装》

孙机先生年近90岁高龄,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美术史专家、物质文化史专家、文物考古学家、古籍整理专家,著有《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中国古舆服论丛》《仰观集——古文物的欣赏与鉴别(修订本)》《从历史中醒来:孙机谈中国古文物》等,至今仍身体力行活跃于以服饰为主的物质文化史研究前沿。讲座中,他梳理了宋代之前中国历代的服装式样及影响服饰风格的重要历史、人文和社会生活背景,例如胡服的流行与汉代抗击匈奴的历史背景,由此引出了宋代男服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幞头;还重点介绍了宋代服装的样式,如常服、帝王朝服、褙子等,期间穿插了有趣的史实。

在讲座中,主讲人还介绍了宋之前的科举制,并与宋代科举制作了对比。宋代重文轻武,这时的科举制度向全社会开放,从而形成了文人群体。为了反映他们(特别是老年文人)的社会地位,宋代出现了文人装,这是与之前历代服饰的不同之处。文人群体追求精致生活,弊端是产生了对畸形美乃至病态美的追求,加之理学的影响,女装变得纤弱化,甚至出现了缠足的陋习。讲座让大家了解了缠足在宋代的特点和在之后朝代的演变。



《明代的服饰生活与时尚潮流》

陈宝良教授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博士,现任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中国的社与会》等10余部专著,并在中国大陆《历史研究》和《中国史研究》、台湾《汉学研究》、香港《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等海内外知名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明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相当活跃的时期,明代社会又是一个富于变化的社会。从服饰文化来看,明代服饰多有创新,且变化多样,诡制迭出。

陈教授讲述了明代服饰的两个世界,即“伦理世界”与“时尚世界”。所谓服饰的伦理世界,其建立的基点是儒家传统的“礼”。在“礼”的规范下,传统中国的服饰无不带有等级性的特征。因此,中国历代服饰不仅官民有别,而且良贱有别。通过礼教的规范,传统中国服饰建立起整齐划一的等级秩序,藉此控制社会群体行为。此外,传统中国服饰还蕴涵诸多道德的意象。

经济的发展、商业化与城市化的趋向,使明朝人在服饰上开始追求新颖与时尚。所谓服饰的时尚世界,其建立的基点是个人乃至群体的审美趣味,人们按照各自的财力或喜好选择个性化的服饰。自唐代初现“时世妆”之后至明清,“时尚”和“时髦”一类名词的出现乃至流行不仅仅是服饰生活冲破礼教拘束的典型例证,更是从更深层面反映了人们在服饰生活上对时尚的憧憬与追求。主讲人从明代的流行面料、流行色彩、流行款式等方面以实例说明了明代的“时尚世界”。

但明代服饰的两个世界也有冲突,即为“服妖”,该现象在历代都有所表现,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男女服饰错位,二是追求奇装异服。陈教授也各以丰富详实的例子佐证。“服妖”的出现乃至延续,足以证明:一方面,任何突破传统礼教的服饰都会被传统的卫道士归入“服妖”之列;另一方面,“服妖”说明服饰除了具有“蔽体”的实用功能之外,也承载了人们追求时尚的心理需求。


讲座结束后,听众还向两位主讲人分别提问,得到了详细的回答。最后,有许多听众朋友还与主讲人合影留念。


讲座之余,孙机先生参观了中国丝绸博物馆并留下宝贵感言。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