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经纶讲堂 | 国丝馆举办织造艺术与服饰文化讲座
2019-04-15
3月29日下午,“一衣带水: 韩国传统服饰与织物展”暨“梅里云裳:中韩合作嘉兴王店出土明代服饰修复与复原展”在国丝馆开幕。4月8日至12日女红传习馆迎来了2019年第一期研习班——“解构织布机上的思维及创作”研习班,结合动手体验、实物观察、展厅观览、互动交流的多元学习,专业老师带领学员们深入浅出地了解世界不同民族的织布工具。为了配合展览与活动,国丝馆于4月13日推出了两场讲座。
1
女红传习馆特聘顾问张西美是本次研习班的主讲老师,本次讲座为研习班结业分享。她邀请了共同参与本次研习班、台北艺术大学建筑与文化资产研究所的彭舒榆老师为听众们带来了讲座《寻—台湾织布工艺的原味》。
台湾的原住民族群分散地分布于整个台湾地区,其中泰雅族、达悟族、布农族、排湾族等族群拥有较为典型的织造历史与文化。在2018年国丝馆举办的织机展中,台湾原住民的织机和织造艺术也得以展示过。其中,泰雅族的妇女以是否会织布作为成年的标志,也是台湾将原住民的织造文化保存得最完整的民族。原住民族群的织造技艺在上世纪受到了外来的影响,来自日本的、新西兰的织机与织造技术进入台湾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当地的织造文化碰撞、融合后,产生了更加灿烂的纺织艺术。
近年来,原住民各族群开始积极研究调查、采集及复原原住民的服饰与织布技艺,同时开始有意识与自主性地推动与织布有关的活动。原住民族群的织造技艺传承有多种形式,如泰雅族的部落教育,是将织造教育传承与生活结合起来,受教育者从小便开始接触织物实物、了解原住民的日常服饰文化。讲座用大量的实地调研结论和老照片、生动的视频,讲述了台湾原住民的织造历史和文化。
2
《内外一家:明朝服饰与朝鲜王朝服饰》的主讲人为徐文跃老师(博客名:乐浪公),他多年来关注中国古代服饰史、丝绸史,对东北历史地理、东亚文化交流,特别是元明清这一时段中国与韩国之间的交流有较多的研究。
明代的中国与韩国之间,各方面的往来频繁,关系密切。明朝的政教对朝鲜影响很大,这也表现在冠服制度方面。因此,冠服特别是具有礼仪属性的服饰上,两国之间存在很多共同之处。
讲座梳理历史,引经据典,就两国间共有的冕服、翟衣、衮龙袍、朝服、祭服、团领等几类服饰进行形制的剖析、解读,并追溯其渊源,探索其发展。
在中韩服饰史上,《周礼》的影响都是很大的,最突出就是冕服和翟衣这两类服饰。受到中国文化的濡染,韩国历史上也采用这两类服饰。这两类无论在明朝还是在朝鲜王朝都是最隆重的大礼服,穿着的人也有严格的限制。
常服,是朝鲜国王、王世子、王世孙穿着的常礼服,主要由翼善冠、衮龙袍、革带、靴等组成。朝服、祭服,是朝鲜王朝文武百官最隆重的大礼服。因为受穿着的礼仪场合的限制,这类服装穿着的次数也相对有限。团领是明制的官员常服,与纱帽配合穿着,朝鲜初年也同样采用。朝鲜世宗在位期间,曾大力推行团领。
两场讲座的学术性较强、内容考究严谨、资料详实,讲座结束后,听众纷纷发问,与主讲人进行了详细的交流。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