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一文Vol.2 | 新疆营盘遗址出土纺织品的染料来源
2020-02-11

营盘遗址位于罗布泊以西,距楼兰故城约200公里,是丝绸之路楼兰道的要冲。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探险家就已经在营盘遗址进行考察,盗取了不少历史文物。1995年和1999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营盘遗址100余座墓葬进行发掘和清理,出土的物品有陶器、漆器、木器、金属器、纺织品等。其中,M15号墓主人及其服饰(图1)引起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关注。

 

图1  M15号墓主人及其服饰(左图),红黄对人兽树纹罽袍局部(右图)


根据C14断代,该墓地的年代约在汉晋时期。墓主人身长180cm左右,高鼻棕发,推测为西域商人。他着上衣下裤,上衣为红黄对人兽树纹罽袍,下身穿绛色菱格花卉纹丝绣长裤,面部覆盖有白色麻质面具。仔细观察,罽袍上的纹样引人入胜。果实累累的石榴树,牛羊成对,健硕的裸体男性手持盾矛。这件罽袍带有明显的希腊化艺术风格,是丝绸之路上极为重要的纺织珍品。

 

中国丝绸博物馆受托修复了M15墓主人服饰,同时进行了相关的科学研究。除了鉴别这些纺织品的纤维种类,还进行了染料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发现红黄罽袍上的红色纱线含有茜素和茜紫素,是西茜草(Rubia tinctorum)的主要色素。黄色纱线的染料成分主要为木犀草素,说明可能由木犀草素类植物染色。顾名思义,木犀草(Reseda lutea)含有丰富的木犀草素,是欧亚大陆腹地常见的黄色染料来源。绛色丝绣长裤上的紫色纱线也含有茜素和茜紫素,可能是西茜草铁媒染而得。同一种天然染料采用不同媒染剂可以获得不同的颜色,比如西茜草直接染色是桔黄色,用明矾媒染得到红色,而铁媒染则成绛紫色。除了红黄染料,长裤上的蓝色是用靛青染料染色。靛青是含靛植物经过发酵、萃取、沉淀等过程制取的蓝色染料。这种染料的染色工艺特殊,需要还原反应才能使色素附着于织物上。

此外,几乎所有的含靛植物在制靛后均含有靛蓝和靛玉红两种色素,因此,当前困扰染料分析化学家的问题就是——在古代蓝色纺织品上如何区分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蓼蓝(Polygonum tinctorium)、木蓝(Indigofera tinctoria)和菘蓝(Isatis tinctoria)这四种世界上最主要的靛染植物。马蓝生长在中国南部与西南地区,是今天最重要的靛青染料来源。蓼蓝分布在南北各省,但产靛量不及马蓝。木蓝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的含靛植物之一,原产于印度。菘蓝属植物在我国各地都有分布,但用作产靛的品种(I. tinctoria)主要种植于欧洲及亚洲腹地。根据产地推断,新疆营盘墓地出土毛织物上的蓝色染料可能来自菘蓝。

 

M15墓主人服饰的成功修复和科学研究成果得到了委托方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认可。中国丝绸博物馆又获得修复保护营盘墓地其它纺织品文物的机会,并开展了更加系统的染料分析。在50余件丝毛样品中,不仅检测出常见的西茜草、茜草(Rubia cordifolia)、靛青、黄檗(Phellodendron sp.)等天然染料品种(图2)。还首次发现了灰胡杨(Populus pruinosa)很可能被用作黄色染料(图3)出现在新疆罗布泊地区出土的毛织物。

 

图2  新疆营盘墓地出土纺织品可能使用的染料品种(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图3  新疆营盘墓地出土黄色毛织物上染料的高效液相色谱图。内插图为灰胡杨(P.pruinosa)染色毛线上萃取染料的高效液相色谱图。


应用HPLC-MS分析染料不仅能够区分不同科属的植物来源,而且还能根据同一属不同品种植物的色素含量不同来鉴别染料,例如,西茜草含有大量的茜素,而茜草的主要色素则为茜紫素。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出产这些染料可能的不同地区。新疆营盘纺织品天然染料的分析结果也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所有毛织物都是由新疆地区的本地染料染色,而丝织品上不仅被检测出东部地区(相对新疆的地理位置)的染料品种,而且也有西茜草这种西北地区特产染料。这一现象说明,在东汉至魏晋时期(25-410 AD),毛织物的染色主要集中在新疆,而丝织品不仅在东部生产染色,也可能存在丝绸白坯运输到新疆后染色的情况。


资料来源:J. Liu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dyes in ancient textiles from Yingpan, Xinjiang,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40 (2013) 4444-4449.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05440313002574

原文作者:刘剑,毛利千香,Richard Laursen,赵丰,周旸,李文瑛

本文执笔:刘剑

特别致谢: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美国波士顿大学化学系R. Laursen 实验室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