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一例Vol.7丨清代紫地缂丝龙袍的保护修复
2020-04-03

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丝路馆三楼曾展示过一件清代紫地缂丝龙袍,形制完整,寿纹间成对飞翔的仙鹤极为出色,所用金线品质极佳。然而,此龙袍在修复前却仅是一块有多处破裂的袍料。


1.服式与形制

本件紫地缂丝龙袍属于吉服袍。皇帝最隆重的礼服是朝服,在国之大典及重要祭祀时着用。吉服是一种次要礼服,在一般吉庆宴会,朝见臣属时着用,是最常用的服装。皇帝吉服的龙袍规定为明黄色,但一般场合穿着的龙袍颜色不受此限。

图1 紫地缂丝龙袍(修复前)

根据《大清会典》记载龙袍的规定和王智著《龙袍》、林淑心著《展现中国织绣之美—清代服饰》书中史料的记载,这件清代紫地缂丝龙袍,无论从式样、纹饰规格都与史料记载相差无几。

它的式样为圆领、右衽、大襟、上下相连直身,下幅四开裾,窄袖笼,但缺失了马蹄袖。装饰纹样为:前胸、后背正龙二,两肩正龙二,前后襟行龙四,底襟行龙一,领前后小正龙二,左右及交襟处小行龙四,缺少袖端小行龙二(因为缺少马蹄袖)。共饰有龙纹十六条,其中大型金龙九条为主体纹饰。

按照皇帝龙袍制式,它除了众多的龙纹外,也有辅助纹饰,例如象征版图、财富、尊严等的山、水、暗八仙,象征福寿祥瑞的蝙蝠、仙鹤及蔬果等。龙袍的领及襟缘饰冰梅纹(图2)。对照相关文献,这件吉服袍可能是为祝寿而专工织制的。

前胸龙纹

冰梅纹

仙鹤纹

蝙蝠纹

暗八仙

图2 龙袍纹样

测量袍料各部位尺寸,并通过实物与史料相结合,确定缺损部位的形制尺寸,最终绘制裁剪图(图3)。

图3 裁剪图


2.工艺特点

缂丝是这件吉服袍的织造工艺特点。缂丝是我国传统丝绸工艺中最具有艺术风格的品种之一,至迟在唐代已经出现,在新疆吐鲁番、甘肃敦煌都曾出土过唐代缂丝,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中也藏有传世的唐代缂丝。缂丝的技法甚为简单,只需有两杆素机就可织制,基本织法有平缂和绕缂两种。技术上的特色织法无定式,充分发挥织工技巧,成品上很少用添笔,风尚质朴,以追求意境为目的。本例中龙袍大部分图案均采用平缂织法,个别图案的曲线部分使用了绕缂的方法(图4-图5)。

图4 紫地缂丝龙袍平缂图案及织法示意图


图5 紫地缂丝龙袍绕缂图案及织法示意图


3.病害调查

修复前为织成的袍料,两只马蹄袖缺失,前襟领缘有明显的剪断痕迹(图6)。主体纹饰的九条龙破损较为严重,其中两肩正龙和前胸后背正龙破残程度最为严重,龙纹鳞片的盘金线大块面脱开或缺失,只能看出大致纹样。整件袍料的经线牢度已明显下降,金丝(纬线)断裂严重(图7)。经调查,发现细微裂口二十余处,并有修复过的痕迹,即用粗线将破裂之处简单缝合。

图6 断开的领褖与衣襟


图7 破裂


4.修复过程

去除历史修复。在专业放大镜的帮助下,采用小型医用外科手术剪刀和镊子,仔细地将原有的修复拆除。

除尘。鉴于这件龙袍已经十分残破,而污染不是非常严重,不必也无法经受水洗,考虑采用物理手段对织物表面进行清洁处理。将微型手持式真空吸尘器的吸力调整到合适范围,沿着经纬线方向,逐步吸除隐藏在织物纤维之间的细小颗粒物,如灰尘等。

准备修复材料。考虑到整件织物多处残破,必须选择一种合适的背衬。根据龙袍的面料风格、主体色彩,确定采用绢纺作为背衬,染成与面料地部相同的紫红色。

同时准备真丝织物电力纺染至蓝色作为龙袍衬里,染成暗黄色用作纽扣,绢纺染成深藏青作为马蹄袖,素绉缎染至黑色作为袖口镶边。

针线缝合修复。考虑到这件袍料的织造工艺是缂丝,其最大特点在于经线细、纬线粗,以“通经断纬”的织法而成。细弱的经线历经多年后,脆化断裂严重,许多破损区域仅存一根纬线维系,实际上已经形成一个“破洞”。

因此,在修复时,只能在破损处借助背衬添加辅助经线,然后在辅助经线的基础上,采用平纹编织的方法将纬线引入。修复完毕的“破洞”,看上去的效果与刺绣中的“贴金绣”比较类似。同时,将断开的领缘部分仔细拼合(图8)。

图8 领缘断开部分经修复后(黄色框内)


最后补全缺失的马蹄袖。修复后的龙袍长148cm,下摆宽114cm,通袖长(含马蹄袖)235cm,袖口宽38cm(图9)。全部修复历时9月余。

图9 紫地缂丝龙袍(修复后)


5.修复特点 

缂丝织物有其独特的工艺,也正因此而导致了缂丝文物容易出现大范围的局部破损。本件龙袍在修复时,充分考虑了缂丝的特点,以衬垫的织物为加固基础,以辅助经线为桥梁,以类似织补的方式编入纬线作为补缺,从而既给予了缂丝织物以牢度上的加强,又弥补了外观的缺撼。


参考文献: 

[1]  赵丰.丝绸艺术史[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2 

[2]  王智敏.龙袍[M].台湾台北:艺术图书公司,1994 

[3]  林淑心.展现中国织绣之美——清代服饰台湾台北[M]:国立历史博物馆,1993

[4]  赵丰,中国丝绸艺术史,文物出版社,北京,2005.6 


资料来源:清代“红地彩云金龙缂丝袍”的艺术特色及修复,丝绸,2003 年第 06 期 

原文作者:楼淑琦 

本文执笔:楼淑琦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