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寻找海路的丝绸遗存”讲座在中丝博举办(2012-05-25)
2018-01-02

  5月25日下午,海上丝路讲座系列之三——《寻找海路的丝绸遗存》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会议室举办。著名电台主持人雪峰前来主持讲座,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讲述了“青瓷·茶叶·丝绸”丝路出口三元素的最后一项,为该系列讲座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会议室座无虚席,听众主要有博物馆同行、电台听众、大学师生等。

  丝绸之路的繁盛经历了从陆路到海路的变迁,最先开始兴旺的是陆上丝绸之路,经历了游牧时代——使者时代(如张骞开辟丝绸之路、昭君出塞等)——朝圣者时代(如玄奘取经),最终到了海陆过渡时期——传教士时代。这个时代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蒙元时期的传教士,代表人物有柏朗嘉宾、鲁布鲁克、马可波罗等,其中马可波罗于1275年夏,到达了中国并受到了忽必烈汗的接见,回欧洲后写下了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第二阶段为明代传教士,代表人物门多萨,他于1586年出版了西班牙文《大中华帝国史》,随后十年内被翻译为意大利文、法文、英文与荷兰文,到16世纪末,以7种不同文字重印46次,是十六世纪末欧洲一部重要的介绍中国政治、制度、工艺、文化、文字的著作。最后一个阶段为耶稣会士,著名人物有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郎世宁等。

  赵丰馆长还以多组图片为辅,讲述了他对历史上的天鹅绒、宫廷西洋锦和中国大洋花的研究和发现。讲座结束后,多位听众与赵丰馆长进行了进一步的交流。

  海上丝绸之路考古发现多为青瓷等易于留存的文物,但是在丝路上主要的交易品却是丝绸,虽然容易腐烂难以流传下来,但是在多份史料上还是能看出古代丝绸的出口贸易的重要地位。考古学家和研究者们孜孜不倦、反复求证、多方研究,持续不断地将丝绸的历史与文化展现给世人。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