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指南针计划——中国古代发明创造的价值挖掘与展示”专项《东周纺织织造技术挖掘与展示——以出土纺织品为例》(20080304)
2018-01-02

  《东周纺织织造技术挖掘与展示——以出土纺织品为例》是指南针计划中的一个大型试点项目,由中国丝绸博物馆为主承担,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苏州丝绸博物馆、东华大学、浙江理工大学、苏州钱小萍古丝绸复制研究所、荆州博物馆、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等七家单位参加。本项目自2008年12月批准立项,经过一年的工作,项目已按计划要求于2009年12月顺利完成,于2010年4月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专家验收,并荣获2009年度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

 

一、研究内容

1、以科学测试为手段进行纺织文物的研究

  包括纤维测试和和织物调查。对东周时期的122个纺织纤维样品进行鉴别,对涉及25处出土地点的211件织物进行分析,研究蚕丝利用和丝线加工技术、茎皮类植物纤维的使用及其加工技术、丝织品和编织物的组织结构和编织技法。



2、以实物复原为手段进行织造技术的研究

  包括织机和织物的复原。对166件纺织工具进行测绘,研究织造原理,复原了四台东周时期的原始织机。织物的复原研究对象包括东周时期出土的织锦、纱和编织物,着重研究织机与织物的适应性问题,复制成功对龙对凤纹锦、凤鸟凫几何纹锦、条形几何纹锦、狩猎纹锦、六边形几何纹绦、苎麻方孔纱、中空斜编衣带等六件织物。




3、以陈列展示为手段进行研究成果的传播

  以文物、复制品、模型为主的实物为主,设计以东周纺织织造技术的专题展览;拍摄了三部纪录片,分别为《苎麻》、《楚锦》、《东周丝麻探寻之旅》,制作了四个动画,分别为《靖安东周墓葬考古》、《靖安大墓交互展示》、《织锦》、《东周原始织机动画》。通过动画、纪录片、数据库、科普读物、学术讨论会等多种形式,将东周时期纺织织造技术进行宣传传播。

 

二、课题的创新点

1、新的发现

  随着研究的深入,有了一些令人惊喜的发现——在纤维研究过程中,发现了桑蚕丝、苎麻、葛、竹、棕榈叶和棕等六种纺织纤维,其中前四种纤维多见于史料记载,后两种棕榈叶和棕未见于文献记载,后四种纤维在实物中属首次发现;在文物调查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东周织锦的新组织和新品种,表明东周时期是中国织锦的形成时期,还有较多的变化类型,对于探索中国织锦的起源过程有着重要的作用。



2、发明

  在织物复原研究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发明——在对龙对凤纹锦的复原研究过程中,发明了无综梁多综装造法改造传统的多综多蹑机;在条形几何纹锦的复制研究过程中,发明了用挑花方法在素织机上织造简单图案的平纹经锦的技术;在中空斜编衣带的复制研究过程中,发明了东周时期中空编织组带的编织工具及其编织方法。



3、创新点

  第一次从纤维层面出发,对东周时期的纺织纤维进行最大规模的科学测试;第一次通过考古报告和亲自鉴定的形式,对东周时期不同墓葬的纺织品文物及相关纺织工具进行鉴定和测绘;

  第一次以靖安出土纺织机具为原型,结合史料、文献和民族学调查,真实客观地复原出两种与出土纺织品织造技术相适应的东周素织机,并织出了与墓中出土平素类织物相吻合的纺织品;

  最大限度地研究了织物和织机之间的适应性问题,通过运用不同类型的织机及织造技术、通过复制的手段对东周提花织造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复制成功了四件织锦,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经密达240根/cm的狩猎纹锦;

  第一次对东周时期的编织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复原研究,并复制成功了中空斜编组带;

  第一次设计和制作了以东周纺织技术为专题的展览,并同时进行建设数据库、制作动画和纪录片、制作网上展示。

 

三、意义

  本项目实践和探索了指南针项目的方法,即以科技史研究为主导,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为手段,以工艺研究和实物复原为途径,对中国古代创造发明进行全面的价值挖掘和展示,突出了科学测试方法对文物研究的作用,揭示了自然科学技术在文物价值挖掘方面的巨大空间,为其它类别指南针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本项目注重价值挖掘与文物保护之间相互关系——通过纤维鉴别的结果,可以指导保护方案的制定;利用典型织物的复制品,可以替代文物进行展出,从另一个角度对文物进行保护。

  由于本项目的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和观赏性,通过复制品、模型、科普读物、纪录片和网站等多种形式,全面拓展文化传播的渠道和途径。在传播古代纺织文明的同时,更是继承和弘扬民族创新精神,这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作用。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