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欧洲针织文化探索第五日:加拿大:考伊琴原住民贯头毛衣
2019-06-10
作者:Florrie黄鹃
我们的“欧洲针织文化”探索,怎么跑到加拿大去啦?
原来这种叫做考伊琴(Cowichan)的毛衣,虽然是居住在加拿大温哥华岛的原住民所织,却深受随海上贸易而来此定居的欧洲人影响。在他们到来之前,原住民“海岸萨利希人”(Coast Salish people) 已善于编织篮子、渔网等物,尤其擅长混合山羊毛与狗毛梭织成大毯子。这毯子可以使用也可以作为斗篷穿戴,是当地最受欢迎的特产和硬通货。织毯子织得好的女人,是会被劫走的…… 
披毯的考伊琴族妇女。摄影:Edward.S.Curtis
但长得像我们熟知的毛衣等正经穿戴的针织衣物,他们还是19世纪中晚期才通过修女和教会学会织的。一开始,他们先织些小物如袜子、手套,慢慢发展成双色编织的毛衣。毛衣因受欧洲影响,带有英伦根西毛衣(参见第一日工坊内容)和苏格兰费尔岛的结构与构图特点。然而,考伊琴毛衣还是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
这种毛衣使用特殊的、非常粗纺的羊毛线。最传统也最耗时的是自己清洗羊毛、梳毛、再用自家纺轮纺成线。羊毛都是原色,并不染色,因此有着天然的美感。
织考伊琴毛衣的粗纺毛线
结构上,起初的考伊琴毛衣都是套头、整体无缝的,只是到了后来由于市场的需要,才慢慢发展出开襟和有拉链的版本。
套头版考伊琴毛衣
肩部的衔接最特别:使用三根棒针同时收针,做出比较坚固的肩缝,可以分散前后幅给肩膀的压力,毕竟这毛衣非常重。

领子则是分成三部分织好的青果领,前面还可以有大大的口袋。

在织的时候,需要环织与平织相结合,多色线换线的时候,原住民的织法每隔一针就嵌一次浮线,工作量很可怕。由于密集的嵌线,正面会透出异色线,背面也因此有着独特的视效。
小鸟纹样的背面:密集的嵌线
毛衣上的纹样也非常有地方代表性:不是鲸鱼,就是火鸟、老鹰、海浪什么的。据说考伊琴族人每户人家都有自己的细节处理方式,也有各自特别偏爱的纹样,因此每一件“真”考伊琴毛衣都是独一无二的。
考伊琴袜子:鲸鱼纹样
为什么说“真”呢,因为到了现代,这款毛衣深受大家喜爱,不少商业公司做了各种简化版、变色版,比如原版颜色很质朴,现代版什么颜色都有;原版很注意肩线和袖子的塑形,现代版直接把两个直袖子缝上去…..等等。2010年奥运会,加拿大国家队选择了考伊琴毛衣作为队服,本土设计师Emily Sawyer-Smith高高兴兴地设计了这样一个版本,还演示给英属哥伦比亚的总理。
Emily Sawyer-Smith的设计
这本来是一件美事,但他们的毛衣最后没有给原住民手织,而是不知道谁设计了以后交给中国量产的…..长这样:

如果不了解传统考伊琴毛衣,这个版本貌似看起来也挺美?但考伊琴毛衣的元素——不染色手纺羊毛、全身无缝、肩部衔接,都没有体现。所以这当然招致本国传统文化拥护者群起讨伐。 很可惜在奥运会这样一个重要场合,第一次接触到这种“加拿大国服”的外国人们看到的不是最原汁原味的Cowichan。相比之下,参与工坊的我们就非常幸运,可以用很相近的毛线,自己动手织一件无论是材质、版型都最接近原住民版的。

不过考伊琴部族可有个说法:只有考伊琴族人织的Cowichan,才配叫做考伊琴毛衣。其他任何人织的,只能算作“以考伊琴为灵感”的毛衣。学习针织技巧背后的这些文化知识,可真是比技巧本身更有趣呢。
老师织的各式样板:开衫带拉链的和套头的
认真学习的小伙伴们
废寝忘食(忘喝水忘上厕所)
累并快乐着!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