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霓裳银装——贵州苗族服饰艺术展

展览地点:时装馆临时展厅

展览时间:2018年3月16日 - 2018年5月20日

展览内容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滇、桂、川、鄂、琼等省区,其中以贵州省分布最多。苗族“好五色衣裳”,妇女服饰有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本次集中展示贵州省博物馆收藏的185组苗族服饰及配饰,其中包括35套苗族服饰,以各地不同支系、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苗族服饰为主,主要有雷山县西江苗族女盛装、台江县施洞苗族姑娘盛装、六枝苗族蜡染挑花贯首服、三都高苗族百鸟衣、苗族刺绣蝴蝶妈妈、花溪苗族彩挑蝴蝶背扇花块、凯里苗族挑绣花衣袖花边、苗族靛青色镶菱形几何纹织锦围腰、苗族蜡染大雀花衣袖片、织金苗族蜡染鱼雀花背扇心尾片等,展览由4个单元组成:多彩苗姿-全面系统展示苗族各式服饰;追寻神奇-展现苗族服饰蕴含浓厚的民族文化;百工巧作—展示苗族服饰的挑花、刺绣、蜡染、织造技艺等服饰工艺;饰美人身-展示代表苗族服饰最高工艺水平的精巧银饰。

为增加展览的互动效果,展览还开设“苗岭之夜”、苗族文化讲座、传承人工艺表演等形式多样的社教活动,引领观众走进苗族的历史,传承体验悠久的贵州蜡染、苗绣、银饰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拦路酒、芦笙舞等苗族歌舞表演,品尝苗族民族美食,体现苗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品味蕴含其中的民族文化精髓。

多彩苗姿——贵州苗族服饰造型

苗族历史上是一个不断迁徙的民族,在迁徙的过程中,形成众多互有差异的方言土语支系和血缘族群。加上苗族的分布形式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形态,以及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得贵州苗族服饰形成并保持众多传统样式,款式达180多种。

苗族服饰从古老的贯首服、琵琶衣,到纹饰繁缛的开襟衣、圆领衣;从飘逸阿娜的长裙到潇洒的中裙、短裙;以及男子所穿裤脚宽达80厘米以上的宽口裤裙;保留着商周“上衣下裳”的遗风、春秋“深衣”特征、汉代“两裆”造型、唐代“半臂”样式、宋代“抹胸”遗韵和明代“云肩”款式等已在中原地区消失的中国古代服饰款式。苗族服饰既有装饰华丽繁缛的盛装、又有朴实简洁的便装,造型样式之多,堪称民族服饰之冠。

雷山县西江苗族女盛装 来源:雷山 贵州省博物馆藏

无领大襟交领,领后倾。袖、肩、领有刺绣图案,缀银片。下着百褶长裙,外系绣花飘带裙(亦称风尾裙),头戴大型银角。婀娜中显雄奇。苗人称“雄衣”。

台江县施洞苗族姑娘盛装 来源:台州施展 贵州省博物馆藏

该服装色彩的热烈,图案的华丽,银饰的丰富和堆砌,在苗族服饰中具有典型性,姑娘们只有在节日的踩鼓场上和结婚时才穿戴。在“姊妹节”的踩鼓场上,只有穿戴这种盛装的姑娘才有信心在踩鼓场的中心翩翩起舞,姑娘们凭借银衣盛装的华丽和精美展示自己的灵巧和富有,使自己在踩鼓场上成为主角,吸引着青年小伙们的眼球。

织金县大平苗族蜡染刺绣女装 编号:B.1.28940 来源:织金大平岩脚 贵州省博物馆藏

彩色蜡染图案上衣,多褶长裙,集蜡染、刺绣、布贴工艺于一身。

大方县苗族白布镶蜡染长衫盛装 编号 : B.1.25887 来源 : 大方 贵州省博物馆藏

头饰独特,插木梳缠假发如扇形高耸。穿对襟大袖长摆衣,襟长如带,穿着时将前襟交叉于腰后,似汉代直裙。外套披肩。衣袖、衣背有挑花、布贴装饰图案,着蜡染布绣装饰褶长裙。

安顺市宁谷苗族女服 编号 : B.1.26034 来源 : 安顺宁谷(汪家山) 贵州省博物馆藏

以贵州省安顺市汪家山村为代表,主要分布在安顺宁谷、猛邦等地。女子绾发于头顶,发梢呈凸桥形自后向前,中空若鬟。外包两层刺绣青头帕,两端翘起,顺额裹刺绣花带,上穿大领无扣对襟衣,衣领、衣袖、衣襟等处缀刺绣花块,下着青布百褶裙,裙脚用红、白布条滚边,裙前着花围腰,后着至少7条挑花围腰,层层叠露。缠挑花绑腿。

六枝特区苗族蜡染挑花贯首服 编号 : B.1.26011 来源 : 六枝 贵州省博物馆藏

这是一套以蜡染装饰工艺为主的贯首衣服饰,衣背及衣袖上镶方形挑花图案,传说是苗王大印。苗族在古代是一个在战乱中迁徙不定的民族,为了避免混乱,易于识别,以苗族祖先印章作为民族标志,既纪念祖先,又起到加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凯里市舟溪苗族女盛装 编号 : B.1.28531 来源 : 舟溪 贵州省博物馆藏

分布于凯里、丹寨、麻江等地。对襟衣,袖宽而短,颇有古代“半臂”的风采。围腰装饰工艺采用绸、蚕茧片贴绣,别具特点。节日期间,常在衣服表面钉缀银饰,以示富有。

从江县高吊苗族女夏装 编号 : B.1.29072 来源 : 高吊村 贵州省博物馆藏

此类服饰流传于从江县的谷坪、山岗、高吊等地。穿着时内着抹胸,抹胸呈菱形,外罩对襟亮布衣。下着百褶短裙,腿上戴脚笼。这种服饰穿着极为干练,是当地苗族适应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在服装上的反应。

习水县苗族白布镶挑花边女衣 编号 : B.1.22706 来源 : 习水良村 贵州省博物馆藏

流传于贵州省习水县良村镇苗族聚居区。头裹各种布帕如盘状,外围坠流苏挑花头帕,穿白布右衽衣,腰部佩十字挑花围腰,胸两侧各挂一块挑花手帕,腿裹白布绑腿。服饰装饰多十字挑花工艺,图案以对称几何纹为主,是黔北地区苗族服饰工艺较为集中的体现。

追寻神奇——贵州苗族服饰习俗

苗族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本民族语言,但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为维系民族或血缘支系的繁衍生息,保持民族的特性和认同感,他们将民族的历史、宗教、文化、习俗、传说故事等记录和融合在与自身生存不可分离的服饰中,成为民族的旗帜和界定氏族内婚制婚姻范围的指示标志,被誉为苗族历史传承的 “无字史书”,充满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研究民族学、民俗学的重要实物资料和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三都自治县高尧苗族鼓藏服 编号 : B.1.28568 来源 : 三都 贵州省博物馆藏

鼓藏服,又称“百鸟衣”。将上衣与飘带裙连为一体的造型样式,保留了春秋时期“深衣”的款式特征,有织锦和刺绣两种制作形式。系贵州都柳江流域和月亮山地区的苗族在“鼓藏节”活动中的专用服饰。“鼓藏节”,是苗族以宗族为单位的祭祀祖先的大型活动,是苗族最隆重的节日之一。按甲子年历由各村寨轮流进行,每12年举办一次,举办的形式多有不同。很多地方分三年完成,最重要的一年要进行半个月。举办鼓藏节时,各家各户有血亲关系的外地亲属都要来参加,祭祀活动隆重、神秘。祭祀时要穿上这种服饰才能够与祖先神灵进行对话。服饰的纹样以鸟纹、涡纹、日月纹、菱形纹为主,呈对称分布,彩带裙下部缀鸟类白色羽毛。除“鼓藏节”外,平常秘藏不穿。该服饰具有巫教、民俗等方面的文化内涵。


“保公屠龙” 刺绣图案袖片 来源 : 台江施洞 贵州省博物馆藏

传说,从前在苗族地区的清水江里有一恶龙,时常兴风作浪为害两岸,还吃掉了保公的儿子久保,保公愤而与恶龙博斗,杀死恶龙为民除害。恶龙之魂番然悔悟,梦示人们依龙形制舟,每年五月举办竞渡以保风调雨顺,从此形成每年一度龙船节的习俗。苗族妇女把这个传说故事绣绘在服饰图案,使之成为形象生动的图说故事。

双象鱼蝶纹彩绣袖片 编号 : B.1.18583 来源 : 台江 贵州省博物馆藏

苗族热爱生活,崇尚生命,富于创造性,各种有生命的神灵动物都是刺绣图案中的主题。这些动物图像,不拘泥外在形体的准确描绘,而在于生命的灵动。在这幅袖片中,各种动物经过变形夸张,充满了灵性。构图安排主次得当,概括性强,显得异常生动。


鹡宇鸟孵人平绣袖片 编号 : B.1.22122 来源 : 台江 贵州省博物馆藏

鹡宇鸟(苗语“继伟”)是苗族神话传说中帮助蝴蝶妈妈孵化出人类祖先的神鸟。为此,在众多的刺绣图案中,鹡宇鸟都成为纹样的主体。

神鸟孵人平绣袖片 编号 : B.1.22124 来源 : 台江 贵州省博物馆藏

当地的苗族称蝴蝶为“刚榜略”(苗语“蝴蝶妈妈”)。传说鹡宇鸟帮助蝴蝶妈妈孵化出龙、蛇、牛、雷公及苗族的祖先姜央。因而鹡宇鸟也因此被人们尊为神鸟,该图表现的就是蝴蝶妈妈和鹡宇鸟创生人类的故事。

“谷种来源图” 刺绣袖片 编号 : B.1.22899 来源 : 台江施洞 贵州省博物馆藏

人类关于谷种来源的故事极多。这对袖片讲叙了流传在台江苗族地区的有关传说:在人类尚无谷种的远古时代,派雀鸟到天上去求赐谷种,天神不允,机智的雀鸟趁其不察,把谷种暗藏羽毛里带回人间,世界上从此就有了谷米。

蝴蝶妈妈图刺绣袖片 编号 : B.1.22892 来源 : 台江施洞 贵州省博物馆藏

当地的苗族称蝴蝶为“刚榜略”(苗语“蝴蝶妈妈”)。据“苗族古歌”传说,蝴蝶在枫木中产下十二枚蛋,由鹡宇鸟孵化出龙、蛇、牛、雷公及苗族的祖先姜央。蝴蝶因而被当地苗族奉为人类的创生始祖,孵蛋的鹡宇鸟也受到人们的极大尊重,都作为常见纹饰被当地苗族妇女绣于衣裙。

伏羲女娲刺绣图袖片 编号 : B.1.22899 来源 : 台江施洞 贵州省博物馆藏

华夏民族古代神话故事中人类的始祖——伏羲女娲也是苗族刺绣图案中的主题,体现了苗族对人类祖先,人类起源的关注。

姜央灵鸟刺绣图袖片 编号 : B.1.22897 来源 : 台江施洞 贵州省博物馆藏

苗族热爱生活,崇尚生命,富于创造性,各种有生命的神灵动物都是刺绣图案中的主题。这些动物图像,不拘泥外在形体的准确描绘,而在于生命的灵动。在这幅袖片中,各种动物经过变形夸张,充满了灵性。构图安排主次得当,概括性强,显得异常生动。

背扇,又称“背带”、“背兜”,是背负、系绑、包裹婴幼儿的“襁褓”。贵州农村妇女为方便劳作,常用背扇把孩子背在背上,既看护了孩子,又能空出双手劳作,是母亲背上的摇篮。背扇的制作,是母爱的最直接体现,也最能体现妇女的智慧才德,是心灵和生活习俗的结合体。苗族背扇的工艺几乎包括了苗族服饰艺术的所有门类,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具有独立审美功能的背扇装饰艺术。


百工巧作——贵州苗族服饰技艺

贵州苗族服饰装饰工艺主要有刺绣(包括挑花、布贴)、编织、蜡染、银饰等。其中苗绣(雷山苗绣、花溪苗绣、剑河苗绣)和丹寨苗族蜡染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装饰工艺因地区、支系和血缘族群的不同,手法各异,繁简不等,有的采用单一的刺绣或蜡染,有的则多种手法并用,从而形成了有的简洁古朴、不施装点;有的则繁复考究,遍身布满装饰。

万千变化的装饰图案纹样由抽象和具象两大类构成。抽象即几何形图案的点、线、面,除了满足构图需要,还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揭示出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具象即写实图案,一般用于叙史或叙事,截取历史、传说或宗教的断面,画龙点睛,展示主题。服饰纹样或造型还具有情感和象征意义,流露出热切、委婉的感情表白。一套装饰精妙的服饰,往往要花费一个苗族姑娘几年甚至少女时期的全部时间。

挑花是刺绣工艺中较为常用的刺绣技艺,在贵州民族服饰装饰中运用较多。它与其他刺绣工艺的主要区别是既不事先在布上画出图案纹样,也不用剪纸图案作底纹依据,而凭挑花人胸有成竹地直接在布上依照织物的经纬用针排线组成纹样,古称“戳纱”。挑花运针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线的平行、并列组成纹样;一种是用线的交叉排列,也称十字挑花组成纹样。前者以黄平苗族挑花为代表,后者以花溪苗族为代表。挑花时每一针都要数纱,必须做到严密精细,不出差错。图案纹样多为对称式,概括性强,具有很强的艺术效果。

蝴蝶纹彩挑背扇花块 编号:B.1.4863 来源:贵阳花溪 贵州省博物馆藏

挑花工艺在贵州各民族中运用和流传甚广。贵阳花溪苗族服饰装饰工艺以十字挑花工艺为主,工艺精细,纹样精美,是贵州十字挑花工艺的代表。主要分布在贵阳市周边的花溪、乌当等地。贵阳苗族挑花刺绣已列为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平挑火镰飞鸟纹袖片 编号:B.1.22262 来源:施秉苗族 贵州省博物馆藏

该袖片边呈长方形,主要以各色丝线在黑色底布上平挑火镰花、飞鸟图案,图案布局工整对称,挑者利用各色丝线的有机搭配,使整个袖片图案于平实富于 变化,极富美感。

平挑棱形鸟蝶纹绣片 编号:B.1.22263 来源:施秉苗族 贵州省博物馆藏

该袖片边呈长方形,主要以各色丝线在黑色底布上平挑菱形鸟、蝴蝶图案,图案布局工整对称,挑者在平挑中利用各色丝线的有机组合,使得整个衣袖花边图案富丽、典雅,富于美感。

平挑几何纹衣袖花边 编号:B.1.3363 来源:凯里 贵州省博物馆藏

该衣袖花边呈长方形,主要以红褐色、黄色、蓝色、白色线在黑色底布上平挑几何纹图案。该衣袖花边为钉缀在衣袖上作为装饰之用,在平挑中各色丝线的有机组合,使得整个衣袖花边的图案朴实、典雅而富于美感。

平挑棱形花蝶纹衣袖花边 编号:B.1.3364 来源:凯里 贵州省博物馆藏

挑绣蝴蝶纹背带花块 编号:B.1.15049 来源:黄平苗族 贵州省博物馆藏

黄平苗族挑花主要运用的是平挑,也称纳绣、数纱绣。无需纹样,依经纬数纱,针脚或横或竖,或长或短,用不同色彩的丝线平行排线组成纹样。黄平苗族挑花以工艺精湛,纹样精细著名,是挑花艺术中平挑工艺的代表,流传在黄平、凯里、施秉等地。

挑绣棱形图案衣背花块 编号:B.1.17171 来源:贞丰 贵州省博物馆藏

该地区挑花最大的特点是用采用深蓝丝线在青布上挑花,图案与底布的色差极弱,由于采用平挑工艺,由横竖,宽窄不一的排线组成动物、鱼虫、花鸟和变化多端的几何纹饰,使图案呈现一种排列的肌理美和含蓄美。加上散布的红黄亮点,如夜空中闪烁的星星,增添了神秘感。


锡绣田园如画女单衣 编号:B.1.22146 来源:剑河柳付乡 贵州省博物馆藏

锡绣,以金属锡箔作装饰材料,是贵州苗族服饰装饰中独具特色的刺绣工艺。制作前先将锡箔卷成条状并剪成长短一致的卷片,然后在布上用丝线数纱挑绣出一定的图案轮廓,再用针线将锡卷片按图案和经纬线的位置排列缝合固定,组成纹图案,与挑花数纱工艺有异曲同工之妙。再用彩色丝线在图案空隙中挑绣点缀花朵。因鍚片的折光,使图案呈现一种温柔闪烁,显得十分耀眼,体现了排列美、节奏美和材质美。 因此,苗族锡秀在挑花刺绣工艺中具有独树一帜的工艺价值。

刺绣是贵州苗族服饰中最主要的装饰工艺之一,手法多样、技艺精湛。一般以剪纸纹样为底,走针引线覆盖其上。根据针法分为平绣、辫绣、绉绣、锁绣、破线绣、缠线绣、打籽绣等,各种绣法特点鲜明、风格迥异。平绣均匀平整、破线绣平滑光亮,辫绣厚重粗犷,绉绣堆扭如砌、缠线绣轮廓分明,打籽绣如龙点睛。在同一件刺绣作品中,常以一种为主,辅以多种技法,呈现出生动活泼而又丰富多彩的造型样式。


破线绣飞人骑虎庙人动物纹袖片 编号:B.1.19035 来源:台江苗族 贵州省博物馆藏

锡绣,以金属锡箔作装饰材料,是贵州苗族服饰装饰中独具特色的刺绣工艺。制作前先将锡箔卷成条状并剪成长短一致的卷片,然后在布上用丝线数纱挑绣出一定的图案轮廓,再用针线将锡卷片按图案和经纬线的位置排列缝合固定,组成纹图案,与挑花数纱工艺有异曲同工之妙。再用彩色丝线在图案空隙中挑绣点缀花朵。因鍚片的折光,使图案呈现一种温柔闪烁,显得十分耀眼,体现了排列美、节奏美和材质美。 因此,苗族锡秀在挑花刺绣工艺中具有独树一帜的工艺价值。

皱绣盆花飞凤袖片 编号:B.1.22064 来源:台江 贵州省博物馆藏

在贵州苗族刺绣工艺中,辫绣和皱绣都具有鲜明的特征。该皱绣花盆飞凤袖片充分发挥辫绣皱绣的特点,用不同色彩的丝带盘绕拼合飞凤、盆花、石榴等图形,纹样丰满,造型鲜明。同时又展现了辫绣皱绣工艺的材质美和结构美。

刺绣黄蓝斜方格纹衣服花块 编号:B.1.666 来源:安顺 贵州省博物馆藏

该花边以黄色、白色丝线将青色底布分割成斜方格花块,在于格花块内用黄色、蓝色丝线绣卷云纹、卷草纹等填充图案,色彩对比强烈,极富观赏性。

刺绣黄蓝团簇纹衣服花边 编号:B.1.663 来源:安顺 贵州省博物馆藏

该花边以绛红为底色,用黄色、蓝色丝线绣团簇纹两排,成同心圆状,相互之间用黄色丝线绣卷草纹分割。使用时,将绣片镶钉于衣服上,以作花边装饰。

刺绣绣窗棂金银花裙片 编号:B.1.20673 来源:关岭 贵州省博物馆藏

该裙片用红色棉布为底,用丝线平绣将裙片分割成规则的燕尾形,每格中填充金银花图案,图案以白色丝线绣勾勒出纹饰的形态,用各色丝线平绣填充内部,构图美观而富于变化。

缠线绣背扇心 编号:B.1.24037 来源:织金 贵州省博物馆藏

该背扇主要工艺为缠线绣(也称轴绣、钉线绣)。其特点是先用丝线在不同质地的轴线外缠绕成缠线,(依据轴线的不同质地又称为马尾绣、麻线绣等),再将缠线按纹样盘绕固钉组成图案。

依赖于织机上的经纬线,通过花本、手工挑花等各种提花方式织制显花图案。即可以在织布机上织幅宽较大的花布,也可以在极其简单的腰机上织制花带,可织以单色图案,也可织复杂的彩色图案。这些织锦和花带常装饰于衣裙、围腰、背扇、腰带、被面、花包等。

布贴工艺又称布绣、贴绣,是一种古老的工艺,在古代就有堆绫叠绢的工艺。布贴主要有堆花、彩布拼花、色布镶嵌、彩布作底的补花。布贴主要有三种制作方法:一是将不同颜色的布块剪成方形、三角形、长条形,用针线拼接镶嵌成图案纹样。二是将布按剪纸纹样剪成具体的花纹样式,再用锁绣方法固定在衣服上,三是在贴布上再绣纹样,形式别致。贵州苗族服饰工艺中的布贴,一般都与刺绣或蜡染工艺相结合使用,丰富了服饰的造型效果,增强了图案的趣味性。

蜡染是一种古老的防染工艺,在贵州苗族服饰中应用较广,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蜡染工艺包括画和染两个工序,先用蜡刀蘸防染材料在白布上画出纹样图案,贵州各地大多用蜂蜡,少数为石蜡、牛油、松香等。作者都是世代居住在乡间的各民族妇女。画蜡时圆圈的规范,矩形的方整,长线的均匀,平行线的等距平直,物像描绘得准确自如,不涂改,笔笔到位,技艺之精,令人叹服。画好图案后,就将布投入植物染料蓝靛缸中浸染,经加热去防染材料,脱蜡后晾干即可。贵州蜡染题材广泛,风格各异,花鸟鱼虫、云纹水波、点线圆圈、几何纹饰,各具特色。单色与彩色,粗犷与精细,各显风姿。纹样包含了民族的生产、生活、习俗等精神文化意蕴。

饰美人身——贵州苗族银饰艺术

贵州很多少数民族都有饰银的习俗,尤以苗族为最。绚烂的苗族银饰是神性的张扬和想象力的驰骋,是穿在身上的造型艺术。世界上很少有一个民族像苗族一样,如此热爱银饰而顶礼膜拜,并赋予银饰绚烂而厚重的民族文化,使其具有悠久绵长的文化生命力。

贵州苗族银饰品种齐全,造型奇美,从头到脚,无处不饰,可分头饰、颈饰、胸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和童帽饰等,并以大、多、重为美,贵州清水江、都柳江等流域的苗族姑娘,节日时自头至腰,银妆密裹,重者逾二十斤。苗族银饰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巅峰,由于银饰加工的需要,出现很多银匠村和银匠世家,一些苗族妇女也成为了银饰加工能手。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