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ICOM-CC大会圆满闭幕,国丝科研倍受关注
2021-05-21

国际博物馆协会藏品保护委员会(ICOM-CC)第19届大会于2021年5月17-19日在北京召开。全世界67个国家的近1500名文保专家、文物保护工作者及研究人员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在线参会。


本次大会围绕博物馆藏品保护理念和理论,保护材料研发和选择,保护技术、设备、工具和技术应用,保护和展示效果评估等诸多方面问题展开讨论。大会共收到43个国家468个作者提交的475 篇论文申请参会,中国学者提交论文总数达到133篇,最终入选18篇,中国丝绸博物馆3篇。相关内容为本馆的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近年来的核心研究成果,包含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关键技术研究、纤维科学认知关键技术研究等,具体见下表:

此次ICOM- CC大会以全体大会和21个专业工作组分会形式召开。贾丽玲、王淑娟和郑海玲分别在科学研究、纺织品和潮湿考古环境下的有机材料组进行汇报。

会上贾丽玲介绍了本馆研究团队采用氨基酸分析方法对古代丝织品保存现状进行量化评估的研究工作。在构建文物模拟样和古代丝织品的氨基酸数据库基础上,建立氨基酸分析与其最能表现保存状况的力学性能的对应关系,并探究氨基酸评估方法的应用效果。

王淑娟全面介绍了本馆丝织品修复工作,从保护现状出发,分析了脆弱丝织品的修复难度,讨论了脆弱丝织品糟朽程度的评定办法,通过三个修复实例介绍了针对不同糟朽程度的脆弱丝织品所采用的绉丝纱(crepeline)加固、丝蛋白加固以及二者相结合的多元化修复方式。

郑海玲就本馆对南宋史嵩之墓出土饱水丝织品的保护工作进行介绍。利用自主研发的丝蛋白加固技术对叠压严重,糟朽不堪的饱水丝织品进行加固保护,并对加固效果进行评价和追踪。探明了丝蛋白加固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丝蛋白加固技术后续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三个报告内容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其中丝蛋白加固技术给与会代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此外,国际博物馆协会藏品保护委员会(ICOM-CC)为增进世界各地文物保护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以及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特意遴选了99篇学术海报,中国丝绸博物馆入选1篇。其中纺织品部分7篇,我馆入选的海报成为纺织品部分唯一1篇中国学者撰写的海报。

该海报由龙博、周旸、郑海玲、李菁、杨汝林、李文瑛、吴子婴、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共同署名,题为《Morphology an/d investigation of damage to wool fibers in textiles from the Small River cemetery(小河墓地出土毛织物的劣化分析)》,主要介绍了根据纤维纵向和横截面的不同形貌特征,对小河墓地出土毛织物纤维开展劣化研究。通过形貌分析可知,新疆罗布泊小河墓地出土毛织物多为羊毛制品,同时由于埋藏年代和污染程度的不同,纤维劣化出现显著差异,不同地层的毛织物纤维存在着四种不同等级的劣化状况,同时通过能谱分析得知氯化物是污染物的主要成分,据此推测氯化物是导致毛纤维劣化的主要因素。

国家文物局关强副局长在闭幕式致辞中强调:三天的活动中,我们聆听了世界各地知名博物馆、学术机构的文保专家带来的一系列精彩纷呈的学术演讲。由中国文保专家带来的诸如古代饱水丝织品的丝蛋白加固方法等新成果引起国际专家们的广泛关注和兴趣。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