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2020丝绸之路周|2020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十大文化事件发布
2021-06-21

6月18日,2021丝绸之路周主场活动在中国丝绸博物馆隆重举行,中国丝绸博物馆联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保护中心共同发布2020丝绸之路十大文化事件,吸引了众多在场嘉宾的眼球。文化事件是从全球范围内遴选上一年度在丝绸之路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事件,并邀请相关文化遗产领域的国际专家学者组成《2020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年报》文化事件专家团队,对这些事件进行综述与推介,最终评选出十大文化事件。

年报下载: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年报内文2020中文定稿.pdf

01

UNESCO 世界遗产中心纪念丝绸之路项目30周年暨数字档案项目启动,2020年7月20日,法国巴黎和中国杭州(线上)

7月20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项目主办,中国丝绸博物馆联合举办的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项目30周年研讨会暨丝绸之路项目数字档案项目(DAS)启动仪式在中国杭州和法国巴黎以网络连线的方式举行。

会议邀请曾参与过丝绸之路考察活动的国内外资深专家学者,通过视频会议形式在线分享他们的经验和知识,并就中国丝绸博物馆国际丝绸之路与跨文化交流研究中心拟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考察项目建立电子档案事,提供专业建议和帮助。

此次纪念活动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围内还未得到有效控制形势下,举办的一次特殊的网上研讨会。主办方和与会专家分处各地,排除时差、信号干扰等困难,通过网络以视频会议方式进行交流研讨,是积极应对疫情,通过网络开展工作的一次有益尝试。


02

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研讨会暨在线战略会议,2020年11月18日-11月19日,线上

2020年11月18日至11月19日,教科文组织支持下的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信息与网络中心(ICHCAP)和中亚国际研究所(IICAS)联合举办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研讨会和在线战略会议。

本次“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现丝绸之路辉煌”网络研讨会以“丝绸之路沿线的生命、环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探讨人类、环境、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丝绸之路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活动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人与自然共存的艺术表演等话题。


03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联盟”成立,2020年12月10日,中国,西安

12月10日,由教育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陕西省教育厅、西北大学等共同承办的“2020丝绸之路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在西安举办。会上,由西北大学发起成立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联盟”揭牌。该联盟阐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推动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决策支撑。目前已有17个国家共54家单位加入“联盟”,联盟秘书处设在西北大学。

该联盟由长期从事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产考古、保护、传承与展示的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自愿自发组成,目标是共同开展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价值认知、保护与传承领域的合作研究;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联合培养文化遗产研究领域高水平专门人才;建设高水平、开放共享的科学技术平台,为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和联合培养人才提供技术支撑。


04

首届“2020丝绸之路周”活动,2020年6月19日,中国,杭州

6月19日,由国家文物局、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文物局承办,中国丝绸博物馆与浙江省及国内百余家文博机构共同参与的“2020丝绸之路周”活动在杭州开幕。19日至24日,活动以主题展览、学术活动、线上直播互动等形式,通过线下线上联动的方式,内容丰富多彩。活动主题为“丝绸之路:互学互鉴促进未来合作”,契合着博物馆日的主题“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体现出丝绸之路上的国际人文交流。据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丝绸之路周学术委员会秘书长赵丰介绍,本次活动要“从文化遗产的角度,讲述丝路故事传播丝路精神,并在疫情期间彰显文化的力量”。这些精彩活动,无不展现着科学研究和学术内涵的引领作用。


05

2020敦煌论坛:纪念藏经洞发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员代表大会,2020年11月7日-11月10日,中国,敦煌

11月7日至10日,由敦煌研究院与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共同主办、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资助的“2020敦煌论坛:纪念藏经洞发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员代表大会”,在敦煌莫高窟召开。来自国内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馆的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共话敦煌学发展,共探新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国强表示,120年来,在全世界敦煌学者苦心孤诣、深入研究下,使流失各地的藏经洞文物逐步被整理、刊布、出版,基本揭示了藏经洞文物有什么、是什么及其珍贵价值。特别是在国家的高度支持和重视之下,国内学者奋起直追,彻底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命运,形成“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研究局面。此次论坛相关成果既是对藏经洞发现120周年的纪念,更为新时代敦煌学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必要的学术积累和智力支撑,生成许多新的学术增长点。


06

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发行丝绸之路主题专刊,2019年11月-2020年1月,UNESCO法国巴黎总部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发行的杂志《世界遗产》出版了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专刊,介绍丝绸之路的形成过程以及南亚丝绸之路世界遗产提名项目等内容。

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介绍:丝绸之路涵盖了世界文明史上一些最复杂、最迷人的内容,它也是首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走廊”之一,体现了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公约》所倡导的文化多样性、遗产与和平合作的原则。

专刊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形成过程、南亚丝绸之路世界遗产提名项目、丝绸之路在伊朗和土耳其的特殊性以及沿途的自然遗产等。《世界遗产》专刊精选有关文化和自然世界遗产的文章,以英文、法文和西班牙文出版。


07

中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0年12月17日,中国和马来西亚

11月16日凌晨,在马来西亚马六甲,“国安号”王船被焚化。12月17日晚,中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项目,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审通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送王船是广泛流传于我国闽南地区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禳灾祈安的民俗活动。

自15至17世纪形成以来,随着“下南洋”和海上贸易,逐步从我国闽南地区传播到东南亚地区。送王船传递着人们对先辈走向海洋的历史记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生命的理念,为推动包容性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对话资源;其承载的观察气象、潮汐、洋流等海洋知识和航海技术,是人们长期海上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送王船被中马两国的相关社区视为共同遗产,是中华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传播与交融的生动例证。


08

日本支援阿富汗巴米扬遗址脱离濒危,2020年2月26日,阿富汗

2月26日,日本驻阿富汗大使铃鹿光次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喀布尔办事处主任兼驻阿富汗代表签署了一项协议,正式批准了一个文化领域的新项目。该项目签署了“巴米扬世界遗产财产的可持续管理-准备将巴米扬从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中移走”,总金额为4.23亿日元(约2700万元人民币)。日本在过去的20年中一直慷慨地向巴米扬当地提供支持,通过不间断的五个基金提供了超过700万美元的资金。刚刚批准的新项目为近20年来的成功合作提供了连续性。除了完成西大佛壁龛的修复以及指导在考古学和壁画领域的研究和培训之外,该项目还将支持建立国家世界遗产中心,以便阿富汗政府和UNESCO在该中心继续展开紧密合作。


09

犍陀罗地区发生暴力毁佛,2020年7月23日,巴基斯坦马尔丹地区

7月17日,马尔丹地区的一处建筑工人在挖掘房屋地基时,偶然发现犍陀罗风格石刻雕像文物。该石刻佛像长约1.7米,出土时被泥土掩埋,出土位置距离地表约0.5米。根据现有信息推断,可能是一座典型的犍陀罗风格雕刻,可能为佛像或者菩萨像。建筑工人在当地神学士人士怂恿下决定进行暴力破坏。在众人围观下,4位当地人用大铁锤轮番砸毁该石刻文物,毁坏文物事件持续一小时。当地旁观者录制毁佛视频上传社交网络,激起国际舆论民愤和政府关注,引起国际社会对于马尔丹地区文化遗产保护的担忧,网络点击量瞬间达到百万次。关注到此消息的KPK省(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文博机构和警察迅速行动,逮捕了破坏摧毁文物雕像的犯罪嫌疑人。

此次“毁坏文物”事件是继巴米扬佛像之后,全球民众又一次眼看着那尊具有1700年历史,等人身高大小的精美犍陀罗佛像,在一下下抡动的大锤之下化为碎石渣。这起激进事件所在地是巴基斯坦北部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的马尔丹地区,一处名为塔克特依巴依的小城,意为王位之源或高处的泉水。


010

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2020年10月23日,中国,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4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加强新时代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大石窟寺抢救性保护力度。

(二)建立石窟寺安全长效机制。

(三)深化学术研究和价值挖掘。

(四)加强石窟寺数字化保护利用。

(五)提升石窟寺综合展示水平。

(六)规范石窟寺旅游开发活动。

(七)深化石窟寺文化交流合作。

(八)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

(九)完善人才教育培养体系。

(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我国石窟寺分布广泛、规模宏大、体系完整,集建筑、雕塑、壁画、书法等艺术于一体,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价值理念、文化精神。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事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事关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事关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大意义。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