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庆祝首个“文明对话国际日”,6月13日,中国丝绸博物馆和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共同主办了“文明对话:伟大的丝绸之路”中哈双边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哈双边专家学者主要围绕丝绸之路上的纺织、丝绸、服装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内涵、科技保护及其当代价值开展深入交流和讨论。
1.《纺织非遗在多元文化交汇中的创新实践》
叶洪光,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教授
纺织非遗在多元文化交汇中的创新实践,是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焕发新生的关键路径。这种创新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需在尊重本源的基础上,通过跨文化对话、技术融合与当代设计思维实现突破。
2.《台绣特色“丝路”的传承与探索》
林霞,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台绣”见证中西文化的交融。清末时期,浙江台州传统民间刺绣吸收融合了西方的雕镂和抽纱工艺,形成了独特的“雕平绣”风格。台绣非遗的代表性传承人,从艺40余年来一直在思考、探索、传承台绣传统技艺内涵的同时,在题材、内容、材料、造型、形式、媒介、功能等多个方面,开展试验和应用,持续建立、深化和延展台绣的独特性。
在本次研讨会的分享中,主要结合台绣的工艺特色和发展探索,分析丝绸之路对台绣早期风格形成的影响,以及自身在传统刺绣的当代艺术表达、生活化应用和多业态融合模式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3.《关于机绣在活化传统刺绣中的实践应用研究》
邓华强,浙江省大运河丝绸文化研究院院长
本研究突破传统工艺与技术对立的叙事框架,提出机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ICH)动态演进中的赋能媒介。通过全球案例的实证分析(瑞士苏拉绣花机、印度Chikankari、法国Lunéville钩针机绣等),结合技术接受模型(TAM)与文化资本理论,论证机绣通过“数字存档、混合创作、产业重组、教育革新”四维路径,实现传统刺绣从“博物馆化保护”向“活态生态系统”的转型。
4.《孔子学院与丝绸之路的文化对话》
杨雷,哈萨克斯坦国立欧亚大学孔子学院院长
报告主要围绕物质文明交流的实证价值、文明互鉴的当代启示价值和跨文化传播与推广的范式价值等丝绸之路三大价值维度来阐述。
孔子学院主要任务在于促进中外语言与文化交流,创造一个优秀的展示与研究平台。我们通过教授汉语、传播文化,致力于促进民心相通,成为连接中哈两国人民的重要纽带。
展望未来,孔子学院将共筑"民心相通"之路,继续以文化为基、教育为力,深化中哈合作;拓展校企合作,推动手工艺传承与文化产业开发;与中哈的博物馆、高校、公益组织等合作,开发双语数字资源,让更多民众共享文明成果。
5.《挂毯&缂丝,一条线的两端》
陈文,正高级工艺美术师
报告讲述欧洲挂毯和中国缂丝同属丝绸之路所传送的事物,一头往西一头往东。
挂毯的生产是源于波斯、西亚的地区,通过丝绸之路的商贸流通往西把这个挂毯技艺带到欧洲,深受欧洲贵族,宗教和富有阶层的青睐。挂毯,地毯也在欧洲成为空间设计里的一个重要物品,它既能装饰空间,还可以起到隔音,保暖的功能。使石造的空旷的屋舍收拢和温馨,同时也成为本土文化特征的一个实物存在着。
另一头往东这种织造技艺通过丝绸之路,通过新疆地区传到大唐,最终改变原料(蚕丝)变成了缂丝织造技艺,从繁复的对称的图形,渐渐变化成临摹中国绘画的题材,变轻薄,变细腻,最终成为皇室的服饰面料,装饰面料而完全成为中国文化里,丝织技艺的珍稀品种并且保留至今。
同样的一个技艺,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使用的场景不同。材料的不同,变化成了两个不同的手工艺,但是牵引他们的暗线又恰恰是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和传播。
6.《哈萨克刺绣挂毯“Tuskiiz”中丝线的艺术特征》
娜泽尔克·什纳尔别克,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艺术史部助理研究员
报告分析了丝线在哈萨克民间工艺品——Tuskiiz挂毯刺绣中的艺术作用。Tuskiiz(又称Tuskieste)是一种哈萨克传统的墙面挂毯,整个表面由手工刺绣装饰,通常悬挂在毡房的墙上,是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Tuskiiz常作为新娘嫁妆的一部分,用于装饰新婚家庭的毡房,因此人们力求其精美华丽。
刺绣通常选用棉线或丝线,在天鹅绒或粗布上进行。Tuskiiz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下部通常不进行刺绣并保持空白。这既有象征意义,也具有实用考虑:一方面,手工艺人有意留下未完成之处,象征子孙后代将继续这门手艺;另一方面,下部常被褥子或铺盖遮挡,实际使用中并不显眼,因此无需绣饰。
正因如此,Tuskiiz区别于其他纺织品,在传统哈萨克艺术中独具特色。
Tuskiiz的中央部位有时也会使用昂贵的丝织物装饰。此外,丝线本身亦发挥重要作用。尽管大部分Tuskiiz采用棉线刺绣,仍有少数珍贵的藏品使用了丝线进行装饰。
刺绣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图案的风格与技法。与棉线相比,丝线刺绣需要更高的技巧与耐心。丝绸刺绣的Tuskiiz表面光亮、华美,天然丝线在阳光下闪耀,反光效果极佳。
多数丝线刺绣的Tuskiiz作品可追溯至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图案多以植物纹样为主,动物图腾则极为稀少。使用丝线刺绣的作品往往呈现出风格化、结构复杂的花卉装饰图案,尤以郁金香为代表。
7.《丝绸之路交汇点的奥列科尔遗址出土考古丝绸》
达娜·多萨耶娃,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部主任
报告中指出,在奥列科尔遗址贵族墓地出土的的一位女性头部下方,发现了一小块丝织物。经过两年的考古发掘,这块丝绸被送往“克里米亚岛”科学实验室进行修复处理。
这块干燥、坚硬、层层交织的丝绸碎片严重压缩,亟需细致的呵护与科学方法的“复苏”。乍一看,这团丝绸似乎被密集的丝线贯穿,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才能揭示它真正的面貌。X光检查也带来了令人惊讶的发现:这团凝结的物质几乎被一张金属网紧密缠绕。
最具挑战性的环节之一是将这块缠结在一起的丝绸碎块群安全分离,同时尽可能保留织物的整体结构和各个组成部分。由于长期风化,这块丝绸严重退化、干裂,在折叠处断裂,并伴有明显的腐蚀痕迹。
在一系列保护与修复工作之后,这团原本只有手掌大小的凝结物被“展开”至原始体积的十倍,成千上万片碎片拼接出的图案也逐渐显现。借助绘图辅助,图案的轮廓得以清晰呈现。如今,这件独一无二的文物已在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展出。
8.《南宋交领莲花纹亮地纱袍形制复原与文化传承》
王淑娟,中国丝绸博物馆技术部主任
报告指出,为探究南宋服饰的形制结构与工艺特点,以中国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南宋赵伯澐墓出土交领莲花纹亮地纱袍为研究对象,在对实物信息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其形制结构进行详细阐述和分析,从而确定排料方式,按纱袍缝制工艺完成整衣复原。复原过程表明,纱袍制作方式秉承了传统裁衣用料上的 “节约敬物”原则;其用料方式正反面兼有,提升了面料利用率;其剪裁方式采用面料双层对折,提高了工作效率;其面料上具有方向性的纹样为研究排料方式提供了更为确凿有力的证据。复原的亮地纱袍在多个展览中进行展示,充分体现了中国宋韵文化。
9.丝线与丝织品在哈萨克斯坦的应用(以国家博物馆藏品为例)
扎齐拉·热基巴耶娃,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国家博物馆艺术史部主任
报告中提出,从中国起始的贸易路线——丝绸之路,穿越中亚延伸至整个欧洲。大约在三四千年前的汉代,丝绸之路开始活跃发展。最初,它旨在加强中国与中亚各民族的友好联系。顾名思义,这条商路主要将丝织品运往今日哈萨克斯坦的土地。随着贸易的繁荣与商队数量的增加,路线也不断扩展:商人们向西穿越黑海,将货物运往欧洲各国。
随着商品的流通,亚洲各民族的文化也随之传播。丝绸之路的兴起促使哈萨克草原上的部分居民转为定居生活,区域内也逐渐兴起了新的城市。如敖特拉尔(Otrar)、伊斯皮贾布(Ispijab)、素叶(Suyab)、索兰(Sauran)和塔拉兹(Taraz)等中心城市,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而迅速发展,成为国家中的重要节点。
根据考古研究,哈萨克斯坦地区最早的交流与贸易关系可追溯至公元前三至二千年之间。塞种部族(Saka)是推动丝绸传播至草原游牧民族的重要力量。
乌科克高原的发现是在1993年,娜塔莉娅·波洛斯马克(Natalia Polosmak)带领的一支考古队在阿尔泰的乌科克高原发掘一座墓葬时,发现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子木乃伊,其年代可追溯至公元前5世纪,属帕兹雷克文化(Pazyryk)。墓中发现了来自中国的丝织物碎片,这是中亚与中国早期贸易与文化交流的直接证据。这些丝织物可能用于服饰装饰或具有仪式用途,如作衬里、头饰或装饰的一部分。研究者推测,这些丝织品来自中国南方的野蚕丝。
此次中哈双边学术研讨会打破语言与地域的界限,通过探讨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尤其是中哈两国在文化、传统及手工艺方面的交流,研究丝绸和纺织等传统技艺的历史价值和现代设计应用,不仅是一场学术对话,更是一场穿越古今的文明对话,展现了中哈两国由来已久的文明交流上的深情与共鸣,拉近了两国人民的心灵距离。
来源丨国际交流部
编辑丨苏秀书
初审丨杨寒淋
二审丨张成名
终审丨郑嘉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