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丝绸之路周 | 将非遗融入时尚,“非遗保护、伦理与商业化工作坊”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举办
2025-07-11

7月9日,“非遗即时尚”:将非遗融入时尚两年期能力建设项目,第一期工作坊“非遗保护、伦理与商业化”如期在国丝馆开幕。此次培训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办,中国丝绸博物馆承办,凌迪科技、宁波诺丁汉大学、中国西部高级定制中心、埃菲列文给予支持。同时,培训班也是“2025丝绸之路周”的丝路文化遗产活化创新设计工作坊项目。

培训班开幕式上先后由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季晓芬致欢迎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代表夏泽翰教授视频致辞。

本次培训班面向东亚地区非遗传承人、时尚专业学生以及新兴设计师进行招募,经筛选后实到32名学员。在为期四天的沉浸式学习中,社会文化企业Contact Base联合创始人兼董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促进者网络成员阿南亚·巴塔查里亚(Ananya Bhattacharya),老挝琅勃拉邦传统艺术与民族学中心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促进者网络成员塔拉·古贾杜尔(Tara Gujadhur),全国少数民族服饰保护传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王小灿和宁波诺丁汉大学国际传播系副教授维克兰特·基肖尔(Vikrant Kishore)先后授课。

阿南亚·巴塔查里亚和塔拉·古贾杜尔联合围绕“理解非遗与伦理设计”“实践性合作与商业化路径”两个主题进行授课,阐述了2003非遗公约、非遗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TCEs)的关系、版权等法律机制与基于社群的知识体系间的差异、基于权益的合作方法、公平收益分配的实操模式等内容。

维克兰特·基肖尔围绕“故事讲述、再现与数字记录”主题介绍遗产语境中的视觉与影像故事的构思、方法与工具操作等内容,并安排学院在馆内进行实践拍摄。

王小灿基于实践角度介绍了四川、内蒙古等地区中非遗技艺的复兴与创新性应用。

课程过程中,学员们分享了各自在非遗与设计中的实践成果,基于课程要求分小组探讨灵感与挪用、伦理与知识共享许可等话题,在9日晚前往全球著名服装科技公司凌迪科技参观了解虚拟仿真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纺织服装产业的应用,并将在最后一天探讨以个人或团队的方式起草两年期内项目的行动计划。

来源丨国际交流部

编辑丨李晓雯

初审丨罗铁家

二审丨刘剑

终审丨郑嘉励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