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定位功能和目标 谋求更大和持续发展 ——中丝博召开专家咨询会(2011-01-30)
2011-01-30

       党的十七大以来,特别是去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判断和重大战略部署,进一步阐述了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发展的方向、文化建设的理念和思路、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中国丝绸博物馆(以下简称丝绸馆)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省文化厅和省文物局的直接领导下,不断积累,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成就。

       2004年1月,在省财政的大力支持下,与浙江省博物馆一起成为全国率先常年免费开放的国家级、省级博物馆,为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有效保障起到积极作用,也为全国文物博物馆系统全方位实行常年免费开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积。国家文物局于2003年在丝绸馆建立了“中国纺织品鉴定保护中心”,近期,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正式落户丝绸馆,由丝绸馆主持的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试点项目——《东周纺织织造技术价值挖掘与展示——以出土纺织品为例》荣获2009年文物保护科学和科技创新奖二等奖,等等, 丝绸馆在丝绸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成绩斐然,辐射全国。丝绸馆对外及对港澳台文化交流更加深化,古老丝绸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成为浙江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可以说,丝绸馆的建设经历“十一五”时期后,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由于建设初期对于博物馆认知水准的局限和建设资金的短缺等原因,丝博馆陈列以外的收藏、研究、保护等博物馆诸多功能缺失,总平布置、平面规划和展览空间的面积分配、参观流线存在严重的不合理性。即使在陈列展示这一部分,也只是兴建了单一的基本陈列的展厅,没有考虑到由陈列展示延伸的社会教育、学术交流、文化休闲等职能需求所需要的报告厅、教室等场所,体现不出博物馆作为公益性文化设施的特质和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用的宗旨。并且,基本陈列的展厅高度、容量、结构都不能够容纳比较完整地反映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中国丝绸历史发展进程和中国丝绸文化繁荣面貌,直接影响到展览传播的效果和质量。与丝绸馆同期建成开放的中国茶叶博物馆和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相继完成了二期、三期的改造和扩建工作。在“十一五”期间,省文化厅、文物局下属的省博物馆武林馆区、省自然馆新馆、省美术馆相继建成开放,相形之下,丝绸馆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丝绸专业博物馆,也是省文化厅、文物局下属唯一的副厅级博物馆,明显跟不上我省文化事业发展的步伐,满足不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

       为谋求更大和持续发展,2011年1月30日下午在杭州清水湾国际大酒店中国丝绸博物馆召开了专家咨询会,专题定位丝绸馆的功能和目标。出席会议的领导和专家有: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陈官忠、文物安全处处长沈坤荣,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浩,浙江省发改委社会发展处副处长杨耀光、浙江省文化厅计财处副处长张振山,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王亦民,浙江大学文博系主任、教授严建强,浙江省财政预算审核中心工程师王建荣,杭州市规划局总规划师刘晓东,浙江省发改委社会发展处姜华等。

       会议由馆长助理蔡琴主持。赵丰馆长介绍了丝绸馆发展过程及现状,希望各位专家建言献策,把丝绸馆真正办成辐射世界服务全国的纺织品科研保护基地、社会公众学习知识的文化殿堂,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要的精神家园。

       专家认为,“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今年是本世纪第二个10年的第一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是文化建设非常关键的一年。丝绸馆建设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抢抓机遇。未来5-10年,丝绸馆建设面临着更加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和战略性机遇,一定会大有作为、大有可为,加大对丝绸文化遗产的保护,充分发挥博物馆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发挥丝绸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