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华美致远——中国外销丝绸的风貌”展览在本馆修复展示馆开展,揭开了18-19世纪远渡重洋销往欧美的中国丝绸纸品的神秘面纱。这些既洋溢着中国传统风格和审美趣味,又散发着西洋异国情调的外销丝绸,不仅柔曼华美,而且也是当时中西海贸背景下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次相遇和对话。外销绸在欧美受到消费者的欢迎,风靡一时的“中国风”体现在当时整个欧洲社会中,并渗透到欧美生活的各个层面,带来了新的审美形式,形成了新的文化趣味,创造了新的时代风尚。
同日,以展览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如期举行。来自美国、北京、福建和浙江本地的六位专家学者为听众们带来了一场学术的盛筵。本次展览策展人、中国丝绸博物馆研究馆员蔡琴女士详细地讲述了办展思路、展出内容、展品研究和展览特色。在听完讲座以后,观众对我馆的新展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参观的体会也更加丰富了。
福建博物院副院长、研究馆员陈淑琤讲述了福建博物院承办的大型展览“丝路帆影”的策展思路。陈院长着重讲述了展览背后的故事、展览表达内涵的方式以及“持续升温的自我检视”。最后,陈院长表达了能和45家大小博物馆同行以平等、自愿、合作双赢的精神筹办了此次展览的欣慰,特别提到参与展览的浙江的七家博物馆,“我们很难想象没有中国丝绸博物馆和中国茶叶博物馆参加的海上丝绸之路展览会是什么样的。”而来自国家文物局文物交流中心的姚安女士,也讲述了她办《牵星过洋》展览的策展思路。《牵星过洋》是中非海上丝绸之路的专题展览,她以这个展览为案例,如何策划对外交流的展览。她说一个展览能回答什么问题?能不能展示出展览的内涵?能让观众带走什么?这都是办展要回答的问题。”
围绕外销品艺术,题为“一个世纪的优雅与梦幻:中国外销披肩与西方时尚,1820-1920年代”的讲座来自巴德装饰艺术研究院纺织艺术史博士梅枚女士。从1820年代到1920年代,刺绣大披肩是中国外销织品中重要的一宗,在西方被称为“中国披肩”(Chinese shawl)或“马尼拉披肩” (mantón de Manila)。与外销洋伞、折扇一起,中国披肩成为西方女性时装中必不可少的配饰,其风格、使用、及其所激发的文化想象随着欧美时装和社会风尚的演变几经变迁。华美的中国外销披肩始终与异国情调相连,这种理想化的“东方”织物给西方女性提供了一个想象外部世界的媒介和表达自我的手段。另一位讲者,浙江工业大学袁宣萍教授在她的讲座中讲述了中国外销艺术品对西方装饰艺术的影响。西方社会接受并仿制中国外销艺术品,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取出所谓“中国元素”,即将中国形象符号化,与西方审美融合,创造性地出现了称为Chinoiserie(法语)的装饰艺术风格。袁教授说,虽然经历一百年的时间,中国风时尚逐渐式微,更多的技术涌现出来创造了时尚的延伸,但是“技术能替代,风格长存”。
围绕海上丝路这个主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沈岳明的讲座题为:元明时期的海外贸易政策与龙泉青瓷的外销。从元代开始,瓷器大量输出,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深入到当地人们的文化、生活和宗教等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外商还根据本国的生活习俗和民族习俗,在造型、纹饰等方面提出要求,订购所需瓷器;我国许多窑厂也适应西方市场的需要,生产专供外销的瓷器,从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外销瓷。尤其是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生产规模最大、输出最多,影响最广的著名窑场。17世纪以后,以荷兰东印度公司为首的欧洲人大量经营中国瓷器,景德镇生产了许多适应欧洲人生活需要,表现欧洲人文化习俗的器形和花纹,既有大批的商品瓷,也有来样订烧的品种。
几位学者的讲座深入浅出,配以视频与图片,对于普通听众来说容易理解,趣味性强。除了本馆专业人员,浙江理工大学教授周纠以及在杭博物馆、浙大和浙江理工大学的的专业人员和研究生参加了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