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百年旗袍流芳菲——南京掀起看旗袍的热潮(2014-08-04)
2014-08-04

       中国丝绸博物馆与南京博物院为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联合推出的《芳菲流年——中国百年旗袍展》圆满结束了。从5月17日到6月28日,也仅有约40天的展期。但是在这40天内,每个周末的观众量都有万人左右,5月18日当天更是达到了3万参观人数,整个展期的观众量约有32万5千人次。该展也受到了众多媒体的关注,中国文物报、南京日报、扬子晚报、新华日报、现代快报等传统媒体,以及一系列的网媒从各个角度给予了旗袍展报道和评论,在南京掀起看旗袍的热潮。

        5·18”当日,江苏省副省长曹卫星、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和副局长宋新潮等领导,以及中国科技馆馆长束为和环球健康与教育基金会主席肯尼斯·尤金·贝林,还有国内外许多博物馆的馆长和各界人士,到场参加了活动的开幕式并参观了旗袍展。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 中国丝绸博物馆与南京博物院,经过多次沟通确定了展览主题,希望通过观众对展览的理解和与展品的沟通,来推广旗袍文化和旗袍的华装地位。该展分设两个展区:一为艺术馆的珍宝厅,这里展出了来自中国丝绸博物馆的94件旗袍,这里面不仅包括了上世纪20年代的倒大袖袄,还有宋美龄、连战夫人连方瑀、章子怡等穿过的“名人装”旗袍;二为民国馆,这里以情景展示为主,情景交融,在民国氛围中突出旗袍的特色和那个年代独有的审美意境。

        展览的主题框架有四个单元,分别是“历久弥新——旗袍的发展”、“中西合璧——旗袍的新语”、“妙手天成——旗袍的工艺”、“风华永恒——旗袍的今天”。其中,第一单元的时间跨越从20世纪20年代一直到50年代以后,介绍旗袍的起源、发展以及款式的变化;第二单元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旗袍的鼎盛期,介绍当时西方服饰和剪裁对旗袍的影响;第三单元展示的是旗袍的手工艺制作,如复杂的饰边工艺、丰富的盘扣装饰和各色面料图案花纹;第四单元则介绍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旗袍时尚再度掀起,在设计师们的手中被重新演绎。

       不仅只有展览本身,还有配套的各种丰富有趣的社教和文创活动,也吸引了众多的关注,让旗袍走入了更多普通观众的心里。

       中国丝绸博物馆为开幕式带来了专业的现代旗袍时装走秀。同时,讲解员们也穿着量身定制的旗袍在展厅为观众们讲解。由于她们身着旗袍的照片被收录在该展的配套图录中,引来了许多手捧图录的观众们的“围观”。此外,展览期间,博物馆还通过网络招募的方式招募了数名“志愿者”在民国馆做不定时的志愿表演,并应邀与观众合影。她们中不但有年轻的“中国美女”,还有小女孩、中年阿姨,甚至还有“外国美女”。



旗袍展开幕式


励小捷、曹卫星、宋新潮在南博院长龚良的陪同下看旗袍展


曹卫星副省长陪同励局长观看旗袍展文创产品


       为了增添观众们看旗袍展的趣味性,前来参观的观众们每人能拿到一张“寻找旗袍之美”九宫格卡片,上面有9张旗袍纹样图,观众们拿着这张卡片在展品中寻找对应的旗袍,正确完成的观众可以凭卡领取一张约8开大小的上世纪流行的月份牌海报。同时,南博与邮政局合作,推出了一种趣味十足的“节日惊喜+亲子互动+智力开发”的“魔幻彩绘”3D明信片,让小朋友们在明信片的旗袍上填色,做好之后送给母亲,还可以用特定的手机软件让平面的旗袍以3D样式呈现,以电子图片形式留作纪念。

       在展览进行到尾声,“芳菲流年——巧手做盘扣”主题活动举办,15位观众聆听了讲座,了解了旗袍的百年工艺以及盘扣的起源、发展、工艺等知识,并在互动环节中亲手学习了用纸粘土与红绳编制出一枚枚精湛而古朴的盘扣扣头。在展览的最后一日又举办了一场专题讲座,约30名听众从中了解了旗袍的发展史。讲座结束后由穿着旗袍的讲解员为听众导览。

       两家博物馆为本次旗袍展制作了一系列的文创产品,也给观众带来了惊喜,围巾、挂件、手链、茶叶罐、花瓶、瓷杯、笔记本、手机壳、小磁贴等,销售火爆。

       虽然只有短短的40天,虽然只是中国丝绸博物馆在馆外举办的展览,但是百年旗袍流芳菲,展览在南京掀起了一阵看旗袍的热潮,展览接近末尾的时候,许多观众觉得意犹未尽,不少人还向博物馆提出了延长展期的要求。



旗袍文化讲座


观众学做盘扣


身着旗袍的讲解员给观众讲解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