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一物Vol.26|哈尼族爱倮支系“吴芭”帽
2021-04-09

帽口直径29厘米,高18cm厘米,红河州博物馆藏

(图片来源:红河州博物馆)


哈尼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历史最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据历史文献和哈尼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等记载,哈尼族源于北方的古羌族群,后因气候变化、生计、战乱等原因,其先民逐渐向南迁至今天的滇南诸地。


今天,哈尼族是云南省独有的15个少数民族之一,总人口约160余万,位居云南26个世居民族人口第3位。哈尼族内部支系繁多,主要聚居在滇南红河和澜沧江、哀牢山和无量山一带的山区,其中红河州的元阳、红河、绿春县哈尼族人口密度最高,人数最多。


哈尼族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字。传说,在举族迁徙途中一次渡河之时,古书被其保管者莫批吞到肚里去了。所以,记忆力超人的莫批成为哈尼族历史文化的主要传承人。事实上,哈尼族先民的早期生活、战争、迁徙以及开疆拓土的历史,不仅在族人口耳间代代相传,而且经由哈尼族妇女用双手在服饰,尤其是复杂的女性头饰中留下了模糊的集体记忆。


云南省元阳县哈尼族爱倮支系高寿妇女死后要穿上特制的寿衣,头戴“吴芭”帽,送葬的长辈妇女和歌手“搓厄厄玛”也要头戴“吴芭”,为其亡灵送魂指路。而夭折、暴死者不用吴芭送葬。“吴芭”标明了先祖南迁的路线,指引了祖先居住的地方——她们终其一生将要回归的精神家园,如果没有“吴芭”作为指路经,亡灵就找不到回家的路而无法与先人团聚。这种独特的送葬头饰“吴芭”是追溯记录哈尼先祖迁徙历史最为典型的哈尼族服饰之一。其图案、色彩以及造型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此件由红河州博物馆收藏的“吴芭”,周长61cm,高18cm,直径29cm,帽沿宽3.6cm。分内外两层,内层用一块长59cm的黑布对接缝合成圆筒状,在圆筒上口沿四等分处向中间拉拢对接成顶,外层缝上绣有主体图案的帽檐、底部镶边,并后缀飘带,其中两条底部花边由高约2-3cm不等的黄、绿、蓝、白、红五色犬齿纹和彩色线条拼贴而成。后缀彩色布条系有两组共长54cm的紫、黄、绿、蓝、白的12根五彩花穗。


“吴芭”帽檐上的主体图案记载着哈尼族祖先从遥远的祖国西北甘青高原向滇南哀牢山区迁徙的历史过程,蕴涵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图案从右到左,依次可分为蓝色三组花纹区、五色三角形区和白色三组花纹区,共有3个图案区域。

蓝色三组花纹区和白色三组花纹区

(图片来源:红河州博物馆)


第一区域为黄色三组花纹,代表哈尼族传说中的原始群居时期——“虎尼虎那”,即传说中哈尼祖先出生地。在这里,人们过着采集、狩猎生活。上半部是蕨纹,象征着哈尼族祖先居住的地方是有蕨类的潮湿半山区。下半部分是犬齿纹,有保护人类不受鬼神侵害的作用。按哈尼族习俗,狗是哈尼族崇拜的动物,每当安营扎寨时,必杀狗祭祀,以狗血划定人鬼的界限。

红、蓝、白三角区

(图片来源:红河州博物馆)


第二区域为黄、红、蓝、白、绿五色三角形区,由5个三角形组成,其高度依次为13.5cm、14cm、15cm、13.5cm、13cm,各三角形之间下角分别钉缀以一个由6颗小银泡构成的银色小三角形,三角形内则先分别以绿、红、蓝、白、黄等不同颜色的棉布剪贴成树状等图案,然后采用贴绣工艺镶钉在黑布绣底上。

“吴芭”主体图案展开图(白永芳绘)


第1个绿色三角形:象征哈尼族在“惹罗普楚”(今大渡河以北,四川盆地与川西高原交界山区)的生活。以蓝和粉红色构成图案,顶部缀有紫色穗。相传,哈尼族曾在这里第一次安寨定居,开挖田园,第一次出现了辍(头人)、摩(祭司)、直(工匠)三位一体政体,度过了十一代漫长、平静的生活。这是哈尼族最初形成的时期,在哈尼族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人死后要回到这里和祖先们团聚。


第2个红色三角形:哈尼族在“诺马阿美”(今四川省雅砻江、安宁河流域)生活的时期。以白、绿色构成花纹,顶部用绿色彩带结成穗。这是哈尼族早期历史上一个发展的时期,哈尼族在这里开发肥沃的土地,建立了强大的部落,后引起“腊伯”的嫉妒,两族发生了大战。哈尼先民战败后被迫南迁,由“色隅”进“谷哈密査”。红色即代表与“腊伯”的战争。


第3个蓝色三角形:代表哈尼族在“谷哈密查”(今昆明地区)时期,即居中最高的三角形,由黄、白色构成花纹,顶部结橙色穗, 这是哈尼族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 故三角形也最高。在这里,哈尼族与“蒲尼”民族大战失败后,在首领纳索率领下,向南迁徙。


第4个白色三角形:代表哈尼族在“石七”(今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与“蒲尼”民族大战的时代。蓝、绿色构成花纹,顶部结绿穗。


第5个绿色三角形:由白、红色构成花纹,顶部结墨绿穗,代表哈尼族祖先在“石七”的阿罗普处分成两支队伍,部分向元江、墨江南迁,大部分经建水,渡过红河南进红河、元阳等地,开辟梯田,征服其他一些小部落的过程。红色代表着征讨和开创。


五个三角形代表哈尼族是住在山上的民族,这与哈尼历史上称为“和蛮”(即居住在山上的人)寓意相同。三角形内的树状图案代表哈尼族崇拜的神树。树状图案下面的两个半圆代表树根,象征头人;中间的两个半圆代表树干,象征祭司,最上面的3叉代表树尖,象征工匠,即象征着哈尼族历史上出现过的“头人、祭司、工匠”三位一体的统治。


第三个区域由白色蕨纹和犬齿纹组成,白色蕨纹代表哈尼族来到现今温暖湿润的长满蕨菜的红河南岸哀牢山区后,基本处于和平宁静而又组织分散时期。犬齿中间分岔的图案,表示哈尼族曾沿红河南下到达哀牢山后分支,其中一支到今越南、老挝北部地区。“S”构图则表示该支南下后,因与沿途的民族发生纠纷,一部分哈尼人又溯江而回,另一部分则留居该地,成为开发这一地区的最早居民。


“吴芭”图案中的“虎尼虎那”“惹罗普楚”“诺马阿美”“谷哈密查”“石七”等地名也见于哈尼史诗、传说中,如元阳一带广为流传的迁徙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就有“天边有个叫‘虎尼虎那’的地方,红红的石头象天火燃烧,黑黑的石头象黑夜笼罩……哈尼先祖就出生在这个地方”的记载,“虎尼虎那”是哈尼族民族神圣的起源地,意思是红色和黑色大石垒成的高山,黑色和红色被视为哈尼族神圣的保护色,也体现在哈尼族“服黑饰红”的装饰特色之中。

哈尼族迁移路线

(图片来源:云南省博物馆)


参考文献

1.李朝春:吴芭:哈尼族送魂归祖的指路经, 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2.白永芳: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及其符号象征,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005年

3.白永芳:哈尼族女性头饰及其象征,《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