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一文Vol.21|“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的复制
2021-05-07

作者:龙博

  

项目背景

在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提花织机的复原研究基础之上,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文物局提请国家文物局,利用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多综提花织机对国宝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简称“五星锦”)进行复制,2015年2月17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关于复制“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的请示》,复制工作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委托中国丝绸博物馆实施。主要复制工作由中国丝绸博物馆研究馆员罗群负责完成。

基于考古出土的实物,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多综式提花织机无疑是人类最早发明的提花织机,新疆地区尼雅、楼兰等许多遗址都出土了大量的汉式织锦,其中“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五星锦)是汉式织锦最高技术的代表。结合汉代提花织机的复原和汉式织锦的复制,利用老官山出土汉代提花机的研究成果来进行五星锦的复制,是汉机织汉锦的原工艺复原。


汉代织锦的特点


根据织物的组织结构,汉代织锦均是以经线显花的经锦。它们的特点是:

(1)组织结构为经重组织(图1),平纹经重或斜纹经重。

(2)纬线有两根,依其作用分为交织纬(明纬)和花纹纬(夹纬),织造时按纬线在织物结构上排列的次序,织一梭交织纬,又织一梭花纹纬,交替变换。

(3)织物花纹与地组织的结构相同,图案靠经线的不同色彩来显现。织造时,由两色或两色以上不同颜色的经线为一付,与交织纬成平纹或斜纹交织。经线依其作用可分为表经和里经两部分,锦面上显色的表经有较长浮线,遮盖着下层里经的浮点,使其不露出表面。为了用不同颜色的经线显示花纹,同一根经线有时起表经的作用,浮在上层,有时起里经的作用,沉于下层。

(4)依据组内经线的色别数,可分为经二重、经三重、经四重以及经五重结构。由于只有一色经线作表经,因此它们显花时的表、里经排列比分别为1:1、1:2、1:3以及1:4。二重经锦与多重经锦的织造方法完全相同。但从外观看,二重经锦的图案呈正反纹效果,而多重经锦中一根表经要遮盖两根或两根以上的里经,背面颜色杂乱,图案模糊,不成正反纹效果。

(5)为取得更丰富的色彩效果,常采用分区换色的方法,不同的区域使用不用颜色的经线,这是古代经锦工艺中常用的一种技法。

图1  平纹经二重组织结构图


五星锦复制概述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图2)出自新疆尼雅墓地(M8:15),长18.5cm,宽12.5cm 带长21.0cm,另有“诛南羌”锦残片(M8:41)一片。此锦图案总体采用山状云作骨架,沿织锦纬向连续铺展。自右边起依次有两鸟、独角兽和虎,并伴以铭文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在铭文旁还有两个圆点纹代表五星中的两星。在工艺上,此锦采用1:4平纹经重组织,整个图案不分色区,均以蓝、绿、红、黄、白五色织出,五星的图案也恰好由这五种色彩表示。经密220根/cm,纬密24根/cm,图案经向循环有84根夹纬,7.4cm,远远大于普通的汉魏织锦,因此,它是汉式织锦最高技术的代表。

图2  文物照片


“五星锦”复制工作首先对“五星锦”的织物规格及色彩参数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测绘。后根据“五星锦”的织造工艺特征重新打造了一台改良的汉代多综提花织机,按照规格整经、打综。同时,绘制详尽的意匠图并进行挑花结本,再将花本过花到经线上,接着将经线按照花本的纹样信息进行穿综,由于“五星锦”总经根数有10470根,纹综84片,地综2片,穿综过程耗时一年有余。完成穿综之后工作后正式上机,经过吊综、调试等之后开始试织,随时根据实际情况对织机进行实时调整,经过几个纹样循环的织造后,基本确认纹样图案与出土文物一致,最终成功织造出“五星锦”(图3)。

图3  五星锦复制品


文物分析测试与复制工艺制定


根据实物,借助于放大镜、显微镜、经纬密度仪和标准蚕丝样本可以较为准确地测定详细工艺参数。


文物经线按色彩不同分为红色、黄色、蓝色、绿色和白色五种,纬线只一种单色纬。经纬交织成五重平纹经锦,基本组织是经五重组织。两种不同色彩的经线根据纹样的要求交换沉浮,呈现图案,其局部组织见下图(图4)。

图4  组织结构


使用经纬密度仪,选择多处结构较完整的织物区域分析经纬密度,进行比较分析和确定,该件文物的经密为220根/cm,纬密为24根/cm。由于分析的织物对象是文物,故不能采集大量实物称重计算纤度,只能借助显微镜和标准蚕丝样本中接近纤度的丝线作对比,首先确定计算纤度,通过它计算织物平方米重量与文物对比、调整,最终确定经线为6/20/22D桑蚕熟丝,纬线同经线。


根据五星锦文物残片,可以清晰描绘整幅纹样的一个局部,根据出土报告中的各个残片以及相似文物的照片,拼合描绘一个整幅纹样,再对照相片对整幅纹样中局部单元进行清晰绘制,图案由写意的云气、动物、铭文等组成(图5)。整个纹样幅宽45.4cm,占据整个织物门幅,一个经向纹样长度7.4cm,根据组织结构确定其中84根地纬,另84根纹纬,经线色彩为五种。

图5  纹样


根据残片照片中图案的相连位置和实测的五星锦残片尺寸,推算文物内幅为45.4cm,外幅为47.6cm,左右幅边各为1.1cm。根据对残片经密检测和门幅的估算,推算总经线数为10470根,边经为480根,左右各240根。


根据以上测试数据,经综合整理,制定织物的规格如下表(表1)。


表1  五星锦规格表


意匠绘制是复制品能否达到与原文物形似和神似的关键,根据原文物组织特点,设定意匠图中每一纵格代表五根不同颜色的经线中在表层显花的经线颜色,纵格数:2093,每一横格代表二根纹纬,横格数:84(图6),绘制时,首先根据纹样确定各个图案单元在整体中的位置,然后根据文物残片照片对于对应单元进行仔细比对绘制。

图6  意匠


经纬工艺路线:

经:蚕茧→缫丝→练丝→染丝→络筒→整经→卷轴。

纬:蚕茧→缫丝→练丝→染丝→络筒→卷纬。


具体复制过程


我们之前已经复原的186型真实大小的织机上实际安装的纹综综框数量是26片,用它成功织出战国时期的“交龙对凤纹锦”,实际上预留的栅栏和纹综数量达到了42片,但是因为所用的木材质地、尺寸和所受的作用力与需要84片纹综框数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之间不完全吻合,所以后续选用了质地更坚硬、变形小的优质木材,改进重做了一台适合织造五星锦的织机(图7)。

图7  改进的滑框式多综提花织机


采用分耙手工整经,利用掌扇提高效率,整经方法与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描述的一致,耙距6m,4个来回,整经长度24 m,上架筒子数:8个。


浆经,在丝织中又称浆丝,在古代称为“过糊”“浆纱”。浆纱的目的是改善经线的织造性能,如增大强力、减磨和保伸等。它是织造准备工序中的重要工序之一。古代早期用生丝织造时,因丝的表面含有光滑的丝胶层,一般不需要上浆。对于轻薄的纱罗和色织练丝(熟丝)织物的经纱以及麻、棉等短纤维纱,则一定要经过上浆。丝织一般采用轴经上浆法,因为经锦织物是色织练丝(熟丝)织物,所以要经过上浆改善经线性能。本次复制中我们采用手工刷浆(图8),浆料:明胶,浆液浓度4%。

图8  上浆


由于平纹经锦织物组织结构的特点,决定了多综织机的装造方式。地综部分将每一组经线分别穿过前后两个综框,提花部分根据纹样意匠决定是否穿过综口。


经线按五根不同颜色为一组,总计2094组,首先按照意匠图挑制花本,然后过花至经线上(图9),再严格按照转移至经线之上的纹样将一万余根经线分别穿入84片纹综的综眼之中(图10)。然后,将经线以组为单位分别一前一后两个地综。最后穿入竹筘。

图9  过花


图10  穿综


织机采用滑框型多综提花织机,织造操作由一人完成,一人辅助。织造之时,织工有两根地综踏杆,84片提花综可以选择。他先踏下地综踏杆1,提起地综2,织入第1纬,再移动选综直梁,把勾移到提花综1处,踏下中轴,则抬起滑框,提起提花综1,织入第2纬。然后,织工再踏下地综踏杆2,提起地综1,织入第3纬,形成平纹。再移动选综直梁,把勾称到提花综2处,踏下中轴,提起提花综2,织入第4纬。此后,地综一直是两片之间更换,而提花综则在1-84,此后可以继续是1-84,或84-1。但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前一种的可能性更大些。复制品见下图(图11-12)。

图11  织造演示


图12  五星锦复制品


后续完成了“五星锦”护膊的包边、衬底和系带的复制。全部过程均采用传统织造工艺,经过手工缫丝、络丝、整经、穿综绕筘等工序后,织造出相应规格的织物,再将复原的“五星锦”和包边、系带按照护膊的形制进行缝制,完成“五星锦”护膊的复制(图13)。

图13  “五星锦”护膊复制品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