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一文Vol.26|一花一木——清代华服上的红色源头
2021-10-12

李永固、刘剑 


清代宫廷服饰色彩的使用,受到传统“五行五色观”的影响,金、木、水、火、土五行分别对应白、青、黑、红、黄五种颜色,并将其视为正色,地位尊贵。其中红色象征南方赤土、太阳、火焰,皇帝东郊祭日需要穿红色朝服,佩戴红色珊瑚朝珠。红色又寓意吉祥富贵,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一般也用于吉庆、婚嫁等场合。为了区分,人们把常用的色彩都冠之以名,如大红、水红、桃红、鱼红、粉红、木红、绛色等。

那么服饰上这些不同色光的红色都是怎么获得的呢?


19世纪中叶以前,各种纺织品的色彩几乎都源于天然染料。清代常用的红色天然染料主要有红花和苏木。

红花-植物


红花-染料


红花(学名Carthamus tinctorius L.)又名红蓝花,花中含有的红花红色素可染“真红”,是清代主要的红色染材。红花历史悠久,起源于地中海地区,后经中亚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最早记载了红花作为染料的应用。红花染料中也存在黄色素,但色牢度较低,染色前需要“去黄”,即《齐民要术》记载的“杀花法”,这表示在南北朝时期就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红花染色工艺,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也详细记载了制作干燥易储存的“红花饼”的方法。


红花饼


红花染料的去黄是根据红色素和黄色素在酸碱性溶液中溶解度不同的原理而进行的,红色素易溶于碱性溶液,黄色素易溶于酸性溶液,因此制取染液时先以酸性溶液揉搓冲洗红花以去除黄色素,再用稻灰水等碱性溶液溶解出红色素用于染色。红花是一种酸性染料,在染浴呈弱酸性时可获得良好的上染率,在染色时一般加入乌梅来调节酸性。红花采用直接染色法染色,由于红花红色素的含量极少,想要获取鲜艳的红色需要较长的工艺流程,明代已经有染匠使用一种取巧的办法,《天工开物》中记载用黄檗染织物底色,再套染红花,就能够染出目标颜色又能节约染料。

桃红(红花)


鱼红(红花 黄檗套染)


苏木(学名Caesalpinia sappan L.)又名苏枋,其木质芯材含有的巴西红木素等可染红色,但在明清时期多作为各种间色如红棕色、紫色及橙色调的套染染材使用,较为鲜艳的红色多为红花染制。巴西红木素易溶于热水,水煮即可提取染液,且极易氧化,甚至将原木制成染料的过程就已经氧化完成,因此用鲜提取液和放置几天后的提取液染制的颜色会有较明显的差别。苏木原产自东南亚,西晋崔豹撰《古今注》卷下记载了苏木作为染料的应用。


苏木-植物


苏木-染料


苏木一般采用媒染法染色,主要的媒染剂包括明矾、黑矾等,可根据媒染剂的不同染制由红到紫红、棕红或褐色等不同明度的色彩。

苏木(明矾前媒染)

苏木(黑矾后媒染)


天然染料染色在明清时期进入成熟鼎盛阶段,所染色彩明亮鲜艳,层次丰富,各种色彩都对应着严格的染料配比和工艺方法。根据典籍记载,我们可以尝试将这些色彩进行复原。然而不同红色染料经过不同染色工艺得到的颜色色光可能差异不大,但每种染料的色素成分和比例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常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文物上的染料进行分离鉴别,通过鉴别不同的色素成分以追溯红色染料的确切来源。相关信息详见“乾隆色谱2.0:清代宫廷丝织品的色彩重建”展览,目前正在纺织品文物修复展示馆展出,展出时间为2021年9月19日至12月5日。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