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一物Vol.36|《昭陵六骏碑》拓片
2021-07-28

作者:徐铮 


《昭陵六骏碑》拓片,当代,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北朝以来,健壮、负重能力强的战马成为主流标准,隋唐王朝继承了这种育马理念,要求马“骨大丛粗,鬣高意阔。眼如悬镜,头若侧砖”,因此“技艺绝伦,筋骨合度”突厥马成为唐人最中意的战马。

老照片中安置六骏浮雕之昭陵北门东殿


作为甲兵之本,马在唐代备受推崇,太宗曾将平生征伐所乘六马,即“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特勒骠”“青骓”“什伐赤”,刻石置于昭陵北阙,以旌武功。其中“飒露紫”是李世民东征洛阳,铲平王世充势力时的坐骑,列于西侧首位,前胸中一箭,是六骏之中惟一旁伴人像的;“拳毛騧”是李世民武德四年十二月至次年三月平定河北,与刘黑闼在沼水作战时所乘的一匹战马,列于西侧第二位;“白蹄乌”是武德元年李世民与薛仁杲在浅水原作战时的坐骑,列于西侧第三位;“特勤骠”是武德二年十一月至次年四月李世民消灭刘武周势力,收复河东失地时,与宋金刚等作战时的坐骑,排列于昭陵祭坛东侧首位;“青骓”是李世民和窦建德在洛阳武牢关交战时的坐骑,列于东侧第二位。据岑仲勉、葛承雍等先生考证,有可能来自大秦国,“青骓”之“青”不是泛指一种颜色,而是来源于突厥文“cin”或“sin”,在汉语中音写为 “秦”,“秦”、“青”同音,故称之;“什伐赤”是李世民在洛阳城外、武牢关前和王世充、窦建德作战时的又一匹坐骑,列于东侧第三位。日本学者原田淑人认为“什伐”或译作“叱拨”,是波斯语“阿湿婆”的缩译,即汉语“马”的意思。美国学者费赖伊指出,“叱拨”是粟特人主要用来对马的称呼。蔡鸿生先生认为“叱拨”或“什伐赤”均为大宛的汗血马。葛承雍先生认为“什伐赤”是用突厥官号命名的一匹坐骑,“什伐”来自突厥语,应对音转译为汉文“设发”,而“设”又有“杀”、“察”、“沙”等异译,是突厥的高级官号。

昭陵六骏石刻


北宋元祐四年(1089),为“便观览”“广其传”,时任陕西转运判官的游师雄命醴泉知县吕由圣在邑城西门外太宗庙立《昭陵六骏碑》。碑额篆题“昭陵六骏”,碑面上段为游师雄题记,记述刻石原由;下段为按比例缩小的六骏线刻画及照录的马赞、马名和立功事迹。宋代金石学的兴盛及唐代以来逐渐成熟的拓印技术,使六骏图像摆脱原初的祭祀场所,以拓片的形式加快了传播的速度和广度,成为一种象征的意象符号,延伸到不同艺术领域,成为新创作的源泉。

赵霖《昭陵六骏图》,金代,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参考文献:

1、葛承雍:《唐昭陵六骏与突厥葬俗研究》,《中华文史论丛》,1999年第60辑

2、蔡鸿生:《唐代汗血马“叱拨”考》,《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中华书局,1998年

3、尚永琪:《国马资源谱系演进与汉唐气象的生成》,《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8期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