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一物Vol.46|织花刺绣女裙
2021-10-13

潘安妮 


漫长的历史中,自然与时尚维持着相辅相成的关系。自然充当着父母、师长、友人的角色,持续指导、支撑着时尚的发展。广袤的大地生长着独特的原材料动植物,分散的国家发展出了各异的服饰技艺和文化,而连接大陆的贸易将它们串联,共同制成一件服饰。这件来自18世纪的波兰裙就是汇聚的代表。

(织花刺绣女裙)

迫于造船技术的局限和对地理环境的不熟悉,海上贸易在历史早期从未成为主要交流方式。中国在唐朝之前更加倾向于汉代开辟的陆地丝绸之路,自唐朝中晚期失去西域控制权之后,才开始重视与邻国进行海上贸易输出。

亚欧的陆地贸易线需要途径亚洲、中东、欧洲多个国家才能到达终点,如果遭受占据要地的国家从中作梗会致使贸易线切断。终止的陆地交易致使有需求的欧洲亟需开辟新的能与亚洲进行贸易的路线,因而将目光转向海上。葡萄牙于16世纪起开辟前往东方的海上丝绸之路,促成了中国与欧洲的直接贸易往来。

(18世纪的海上贸易航线图,Copyright©“World Together, World Apart”, P486-487)

英国自17世纪初开始在中东、亚洲和美洲的洲际贸易中占据大头,而其中,纺织品的交易更是重中之重。远洋贸易帮助最新时尚笼络材料、更新技术、远销海外,巩固了英国的经济和文化影响地位。成立于1600年的英国东印度公司(The English East India Company)在17世纪末在中国台湾建立了贸易站,并在中国大陆的广州建立工厂。到了18世纪,以英国为中心的海上贸易链已经完全形成。美洲的毛皮、印度的棉、中国的丝都有了海上运输渠道,英国不但拥有了贸易权,同时也成为了亚、欧、美三大陆的贸易中转站。

这件丝质裙装的原材料来自于18世纪的广州,贸易商通过欧洲羊毛和白银换取广州生产的生丝,运送至西班牙当地进行织花。西班牙自14世纪起便大力引进丝绸产业技术,通过交流学习,将生丝织成具有当地特色的织花面料,再运送至法国进行洛可可风法式刺绣。

(织花面料近看)

在面料上的洛可可风刺绣是经典的法国风格,在白地上选用颜色轻快柔和、色彩明度高、纯度较低的花朵和藤蔓组成S型曲线纹样。洛可可(Rococo)出现于18世纪初,是新兴资产阶级带来的全新艺术风格,源于法语Rocaille,原意为小石头、小沙粒。洛可可风的装饰以自然元素为主,将蜿蜒的曲线和不对成的样式作为主要造型,组成贝壳纹、藤蔓、花朵等纹样,构图形式饱满繁复但不对称,富有动感、灵动、纤巧的美。

(裙装上的洛可可法式刺绣)

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爆发,美丽的法国皇后玛丽·安托瓦内特(Marie Antoinette)被民众送上断头台。这位传奇皇后时尚观持续影响着法国乃至整个欧洲,即使在被处刑离世后也未消散。年轻时的玛丽皇后任性奢靡,喜爱华丽繁复的饰品和裙装,将洛可可风推向极致。华美的罩裙和衬裙,以及裙身上点缀的花朵纹样,处处展现着女性阴柔浪漫的美感,致使整个欧洲掀起自然纹样的风潮。

(法国皇后玛丽·安托瓦内特)

在玛丽皇后生命的最后10年,她的风格逐渐转变,放弃了奢靡斑斓的礼服,转而选择舒适简单的日常穿着。欧洲时尚也跟随她逐渐褪去了18世纪中期的浮华,转而趋于简练朴素,波兰裙(The robe à la polonaise)便是其中一种选择。这种长袍礼服裙也可以简称为Polonaise,以波兰民族服装为灵感,特征是一种特殊形状的外裙穿在衬裙外面。

波兰裙与一种英式紧身上衣礼服裙(The robe à l’anglaise)相似,不过裙摆会提到脚踝上方,不但可以展示美丽的高跟鞋,也可以有助于帮助裙摆避开肮脏的路面泥土和污秽物。即实用又好看的波兰裙受到经历过法国大革命洗礼后大众的欢迎,在欧洲短时间流行起来。

(波兰裙罩裙抽褶)

英式风格有别于法国,即使受到了洛可可等风格冲击,仍然更趋向于田园风格。这块由西班牙织花、法国刺绣的面料有着淡雅的韵味,因而被贸易商看中转售英国,当地裁缝根据流行先将这块面料制成当时流行的法式礼服裙(The robe à la françise),后重新裁剪成更为日常的英式紧身上衣礼服裙,并心思巧妙地贴近了时下流行的波兰裙款式。这件产于中国、织于西班牙、绣于法国、裁于英国的裙装汇聚五湖四海的技术荟萃和时尚流行,最终再次漂洋过海,被一位美国律师的妻子,凯瑟琳·比克曼(Catherine Beekman)穿着在身上。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