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一物Vol.48|赫哲族鱼皮服饰
2021-11-30

作者:潘安妮 

赫哲族鱼皮服饰

现代,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历史上人们取材自然于衣着的巧思有许多,这之中蕴含着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和技艺。赫哲族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少数民族,加工鱼皮缝制而成的服装和配饰是其文化的重要标志,现已入选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赫哲族生活在我国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与满族同宗同源。先秦为“肃慎”,汉魏为“挹娄”,南北朝为“勿吉”,隋唐为“棘辐”,明清为“女真”。“赫哲”一词有“下游”的含义,首次出现在清朝康熙年间的记载中,直到近代才成为其正式族称。

相较于农耕民族,身为渔猎民族的赫哲族所在的环境气候恶劣,获取资源的方式很不稳定,因此凭水而居的他们以鱼为生,发展出了独特的鱼文化。赫哲族在生活中以鱼为食、以鱼为衣,在历史上有着“鱼皮部”等称呼,清代张缙彦就在著书《宁古塔山水纪》中这样描述族群的生活方式:“鱼皮部落食鱼为生,不种五谷,以鱼皮为衣,暖如牛皮。”


(清朝赫哲族记录画,图片来源网络)

经赫哲族处理后的鱼皮可以制成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衣物,如上衣、下裤、鞋、手套、帽子等,也可以作为贴画的材料。鱼皮衣在赫哲语读作“乌提库”,由于赫哲族与满族同宗,其服装形制也与满族旗装相近,通常身长过膝,腰身略窄,底摆与下身较为宽大,整体呈扇形。赫哲族人使用鱼皮制作服饰的历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的《山海经》中就有记录。

鱼皮衣的制作首先从剥取鱼皮开始。赫哲族擅长使用所有渔得的皮,如鲢鱼、赶条、草根、鲤鱼、白鱼、大马哈鱼等进行加工缝制。在取皮之前,需将鱼略做干燥,去除头、尾与鳍等部位、切开鱼腹后,用木刀分离鱼的皮肉至脊骨完整取皮。鱼皮轻薄易破,因此在剥下后需要将潮湿的鱼皮晾干或烤干。

(鱼皮面料细节)

鱼皮的熟制是最重要也是最为繁琐的步骤。早期妇女需要将干燥的鱼皮去鳞卷起,使用木槌和木砧反复捶打至柔软,这种方式劳动量大,效率却不高。因此赫哲族在之后不断改进,以两人为一组,使用木铡刀进行熟制,可以将效率提升数倍。熟制后的鱼皮与棉布的柔软度相当,且更加轻薄坚韧。

获得熟制好的鱼皮后,妇女即可将其缝制成各类生活用品。值得注意的是,缝合使用的线同样是鱼皮制成的,且使用了不止一种鱼类。胖头鱼皮一般被选用成鱼皮线的原材料,同样熟制好后涂抹捣碎的狗鱼肝脏,折叠并切成两头粗细不一的条状,一端连接,一端为线头。

(鱼皮衣以鱼皮线缝制)

缝制鱼皮服饰并不简单,赫哲族在制作衣物同时也注重美观性。各类鱼皮有着独特的斑纹,需要有意识的选取同色进行拼接,以保证视觉整体的和谐。植物、兽血、木炭等也会被用作染料为服装着色。此外,在服装上还会进行分区重点装饰点缀衣物,多见于上衣、帽、鞋等服饰上。六种服饰图案最为常见,分别为几何纹、植物纹、水纹、自然纹、动物纹、鱼鳞纹。馆内所藏为水纹的自然纹样,最早可以追溯到黑龙江流域新时期。水纹巧妙地利用了水波与水珠进行艺术加工,用以祈求平安吉祥,是赫哲族人节日活动时服饰的主要花边纹。

(鱼皮帽、鞋上点缀有纹饰)

如今的赫哲族顺应时代的发展,从单一渔猎民族逐渐转变成半农耕半渔牧民族,而其重要文化代表的鱼皮服饰也不再是族人的普遍穿着。鱼皮衣,这个历经千年的民族文化象征正与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着消失的危机。

(赫哲族人穿着鱼皮衣,图片来源网络)


参考资料:

[1]关荣波. (2009). 赫哲族"鱼皮服饰"风俗考略. 边疆经济与文化(10), 2.

[2]孙一丹. (2021). 黑龙江赫哲族鱼皮鱼骨艺术. (2014-3), 22-23.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