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丝路之夜|国丝举办“哈尼之夜”
2021-04-03

2021年4月2日下午,由中国丝绸博物馆和云南省博物馆主办,红河州博物馆协办的“云上之和——云南哈尼族服饰展”在中国丝绸博物馆时装馆开幕。

配套展览特别策划的“哈尼之夜”也于当晚在国丝拉开帷幕。本次活动由中国丝绸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红河州博物馆共同主办,红河州博物馆馆长何松涛担任主持。除了现场分享,活动还特别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官方微博进行了全程直播。

世居西南山地以哈尼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共同在崇山峻岭中开辟了蔚为壮观的梯田,并将水稻引上了云雾缭绕的高山,形成了高效、独特的梯田耕作文化。红河哈尼梯田已有1300多年历史,是我国西南地区活态农耕文明的杰出创造。2013年,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红河哈尼梯田

何松涛馆长以《哈尼·大山深处的农耕世界》为题,围绕哈尼族的族源族称、迁徙历史、建寨安居、农耕技术以及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生态系统等,为大家揭示了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精髓。


哈尼族传统服饰的各个物质要素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记录着先祖战争、迁徙、开山造田的艰难历史,包含着古老而丰富的文化信息,有着记史述古、仪礼教化的功能,是哈尼族随身携带的文化史册。云南省博物馆馆员和晓曦以《哈尼·色彩斑斓的穿戴神话》为题,和大家分享了哈尼族服饰的制作工艺和服饰特色,并以服饰为切入点分享了哈尼族女性的一生,带大家从斑斓色彩中瞥见哈尼族服饰蕴藏的丰富文化内涵。


红河州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杨丹华则从哈尼族节日入手,向大家介绍了祭寨神林、六月年、十月年等哈尼族独特的节日文化和哈尼长街宴等饮食文化。

哈尼族以农历十月为岁首,这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称“十月年”,又叫“扎勒特”节。每到“扎勒特”节来临,哈尼人会在山寨里摆上酒席,一起欢度节日。在摆酒庆祝时,百来张桌子排在一起,恰似一条长龙,“长街宴”也因此得名。“哈尼之夜”现场还特别准备了“长街宴”美食品尝和哈尼酒歌演唱等互动活动,让观众们身在国丝也能一品哈尼传统节日的特有氛围。

热情欢快的音乐歌舞也是哈尼族的一大特色。何松涛馆长以图文并茂的分享,向大家逐一介绍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尼古歌、多声部民歌、铓鼓舞、乐作舞、棕扇舞以及哈尼乐器、民歌、舞蹈等。

为了让大家更深入地感知哈尼歌舞乐的魅力,红河州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们还带来了“云上梯田·哈尼欢歌”系列展演节目。


舞蹈《哈尼棕扇》

表演者:陈敏、罗晶等

棕扇舞是一个古老而神奇的舞蹈,舞者手持棕扇模拟白鹇鸟的动作翩翩起舞,曾经主要用于祭祀活动,慢慢演化为祭祀与自娱活动均可进行的舞蹈,逢年过节、农事休闲时亦歌亦舞。棕扇舞已于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舞蹈《撮泥鳅》

表演者:杨雁湄、杨丹华等

哈尼多声部民歌也称“栽秧山歌”,是千百年来哈尼人随着每年生产劳作的季节变化,在劳动中产生的。每当栽秧季节到来,梯田里四处多组栽秧山歌此起彼伏,遥相呼应,浑然一体,震撼山间,动人心魄。“栽秧山歌”也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表演者们还通过传统器乐独奏、男、女声独唱、情景表演等多种形式演绎哈尼族独具特色的民歌、儿歌。热情的音符、跳跃的节奏, 令现场观众仿佛置身山林田间与哈尼族人同歌共舞。 

男声独唱《哈尼情歌》

演唱者:何松涛

器乐独奏《阿密策》《永远的诺玛阿美》

传统乐器:扎比、巴乌

演奏者:刘松

女声独唱与情景表演:《哈尼送嫁歌》

演唱者:周芫吉   

表演者:杨丹华、李沅羲等


乐作舞是流行于滇南地区的原生态传统舞蹈形式,以歌、舞、乐三位一体,共有十二套路。乐作舞音乐旋律优美,舞蹈动作轻盈飘逸,已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舞蹈《丰收乐作》

表演者:陈敏、陈建锋等

表演者们伴着乐声邀请现场观众共同起舞,大家一起用双手打出节拍,现场情绪欢腾。

在热情的乐舞中,“哈尼之夜”也进入了尾声。赵丰馆长表示,2020年的国丝之夜暂停开放,“丝路之夜”主题活动也许久未和大家见面。今年,国丝之夜已于3月26日重新开启,“哈尼之夜”也是2021年第一场“丝路之夜”主题活动。

今晚,大家在国丝一边参观主题展览,一边品尝哈尼美食、聆听讲座、欣赏精彩的节目,全方位感受了哈尼族的文化内涵。国丝之夜有这样一个好的开端,离不开云南省博物馆、红河州博物馆全体工作人员的精彩演绎,赵丰馆长也向友馆表达了由衷的感谢。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