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2.20-解说词(儿童版)
2018-02-27

       中国丝绸博物馆解说词(儿童版) 

欢迎小朋友来到中国丝绸博物馆。我们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大的丝绸博物馆,介绍了丝绸发展的历史和丝绸生产的工艺。我们馆的建筑很有特色,就像一条蠕动的蚕宝宝,也像一条飘逸的绸带。

通过参观,小朋友们可以了解蚕宝宝的生命过程,丝绸是怎样生产出来的,还有很多和丝绸有关的有趣的故事。

首先,我们来到的是博物馆的序厅。在序厅里有代表蚕宝宝、桑树叶、丝线和丝绸的装饰,让我们一起找出来好吗?

蚕宝宝就是这个巨大的蚕茧模型,托着蚕茧的叫蚕蔟,一般是用蒿草和稻草结成像小山的草堆,蚕吐丝上蔟也叫上山。

桑树叶在蚕茧背面的这幅大型的绣品上,这幅绣品是8个绣娘花了两三个月采用乱针绣绣成。

丝线是从展厅顶部悬挂下来的圆形丝筒,它是由两万五千根真丝组合而成的。

丝绸就是这展厅里面装饰的木格子,格子的横和竖分别代表丝绸的经线和纬线。

(至玻璃)桑树是蚕宝宝的主要食物,桑叶能提供蚕宝宝成长所需要的养分和水分。桑树有很多品种,请看这张照片,这就是我们江浙一带主要的桑树品种——湖桑,是一种树干很低的低干桑。古代的桑树都是高大的乔木,养蚕人都是要爬上树去采摘桑叶的。后来人们慢慢地培养出低干桑和中干桑,还有地桑等等,方便采摘。

图上是蚕宝宝的一生,从卵到蚕到蛹再到蛾的过程。幼虫阶段就是蚕宝宝,每隔几天,它会不吃不动准备蜕皮,这称为“眠”。蚕一般是45龄。孵化后约30天左右,蚕体变得透明,它开始吐丝结茧。蛹的阶段大约持续一周,化蛾之后雄蛾和雌蛾两者交配,产卵后都会死去。

为了得到完整的蚕茧,我们必须用专门的办法把蛹杀死,古代有晒茧杀蛹,用盐杀蛹,还有清代的烘茧法。

小朋友,你们知道吗?一个蚕茧可以抽出一根1千米长的丝,可以绕你们学校的操场好几圈呢!抽出来的蚕丝的横截面是三角形的,一根丝由两根丝素组成,由丝胶粘合在一起。从蚕茧上抽出的未经过处理的叫生丝,经过处理之后称为熟丝。一般是8根生丝合成一根丝线的。

丝绸在古代称为帛,现代称为绸。这是帛字的甲骨文,上半部分是个蚕茧的形态,下半部分是缫丝的图形。下面我们去了解一下丝绸的起源和历史文化。

我们都知道,丝绸是蚕宝宝吐的丝做成的,但是是谁在什么时候发明了养蚕缫丝呢?在相关的神话传说中,最有名的是马头娘的传说(讲述马头娘故事)。正史中记载的养蚕缫丝的发明人是黄帝的元妃嫘祖,后世称她先蚕娘娘。在古代,每年的春季,皇后都要率领官妇养蚕缫丝,以为天下妇女的表率。

    但是根据考古学家考证,中国人在5000多年前就开始养蚕、织绸了。

1958年在浙江湖州钱山漾出土的绢片,距今已有4700年历史了。这是长江流域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丝绸物。

1981年在河南荥阳青台村出土的罗织物,距今5630年,是黄河流域发现最早的丝织品。

小朋友们,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各种各样的丝绸品种。现在展柜里展示的都是丝绸,可为什么他们看起来外观都不一样呢?原来都是蚕宝宝吐的丝,可是编织的方法不一样,就能产生不同的外观和质感,他们的用途也不一样,现在我们主要来了解其中的四种。

绫是斜纹地上起斜纹花的丝织物。它是在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出现在汉代以前,盛于唐、宋。绫光滑柔软,质地轻薄,三国时马钧对绫机加以改革,能织禽兽人物较复杂的纹样,最有名的是浙江的缭绫。唐代白居易专门为缭绫写了一首诗。

罗是一种绞经组织的织物,它看上去非常像渔网。罗出现商代,到了唐代越罗和四川的单丝罗很有名。单丝罗后来被称为纱。纱具有均匀分布的孔眼,透气性很好,很轻薄。

绢现在叫做绸,是一种平纹织物。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

缎是只有经纬线中只有一种显现于织物表面的光亮平滑的丝织品。缎出现在元代。明清时期成为主流产品。

    我们都知道,蚕宝宝吐出的丝一般是白色的,所以,织好以后的丝绸还必须要染色,才能得到美丽的图案。印染分为直接印染和间接印染。直接印染就像盖图章一样,将花样模子沾上颜料直接印在丝绸上就可以了;间接印染有四种,就是唐代最有名的四缬。首先看夹缬,夹缬是两块轴对称的模板夹着织物染色的,图案效果是镜面对称的,因为模板对工艺的要求很高所以现在很少见了。第二种是蜡缬,蜡缬是用蜡做防染剂,把不需要染色的地方涂上蜡然后染色。因为中原地区不生产蜡所以我们是用石灰和黄豆粉混合做防染剂,也叫灰缬。最后是印金,印金是用模板把胶质物印在织物上然后把金箔贴上去,有胶质物的地方金箔就会留住,没有的地方金箔就会掉落。

刺绣也是我们国家非常古老的一门工艺。就是先在丝绸上勾画好图案的轮廓,再用穿着各种颜色丝线的针,一针一针地绣到丝绸上去。在刺绣的时候要用到各种不同的针法,这边几幅绣品,就是采用不同的针法绣成的。

锁绣看起来像一根锁链,故名。因其外观呈辫子形,也俗称为“辫子股针”。是我国自商至汉刺绣上的一种主要针法。

网绣是苏绣针法的一种。样子像网。

铺绒绣是纱绣针法的一种。以素纱作底,用彩丝在纱底上刺绣出花纹。绣满纱底,不露地子,所以叫“铺绒”。

钉金绣,又称金银绣,就是把钉线绣的钉线换成金线或银线。

 

小朋友们,我们大家都看到古代丝绸上的美丽图案,你们知道吗?其实这些图案都反映了古代人的崇拜和爱好,还反映出了古代的流行元素。请看,两千多年前,丝绸上的图案大多是天上的云纹和吉祥的动物纹样,汉代人还喜欢将代表吉祥意义的隶属文字织进丝绸里,成为那个时代的潮流。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丝绸纹样渐渐走入大自然博大自由的世界,自然写实的风格成为主流。人们喜欢将现实生活中的花鸟鱼虫织到丝绸上。到了明清时期,人们喜欢追求吉如意的生活,丝绸上出现了吉祥图案。比如寿字、婴戏、暗八仙、杂宝、八宝、八吉祥等等。

在中国,丝绸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几乎是密不可分的关系。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服饰厅,这里展示的是古时候的人曾经穿过的丝绸衣服。通过这些珍贵的服装,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人的生活状态。

穿过长长的连廊,我们来到了蚕桑厅,在这里我们可以了解一些关于蚕桑的知识。墙上的模型清楚的展示了蚕的成长。蚕是一种完全变态昆虫。它的一生要经过蚕卵、幼虫、蚕蛹和成虫四个不同形态的阶段。蚕卵是黑色的形状很像粒芝麻20℃以上的温度下,蚕从卵里孵化出来。刚孵出的蚕很像蚂蚁,所以叫蚁蚕。蚕慢慢长大,它的体色会由褐色转为青白。之前已经说过蚕有四眠五龄。成熟的蚕有成年人的手指那么粗。吐丝结茧后经过十几天,蚕蛾会分泌出溶茧酶将茧壳破开钻出蚕茧,之后雌蛾会释放一种性激素引诱雄蛾进行交配,一头雌蛾一次会产下四五百粒蚕卵。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这边摆放的是蚕每个阶段的实物标本。】

蚕的身体分头、胸(3节)、腹(10节)三部分。腹部有8对足、身体侧面有9对气门,气门是蚕用来呼吸的器官。它的身体就是一个加工厂,从消化功能来分可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口器,肠道,血液和丝腺。口器咀嚼桑叶,进行粗加工,肠道进一步消化吸收,血液负责运输,最后桑叶中的氨基酸被丝腺吸收,合成了丝蛋白,蚕丝的主要成分就是丝蛋白。那么蚕为什么要吐丝结茧呢。一方面因为幼虫要变成蛹并最终化为成虫,蚕茧就成为了蛹的保护层。另一方面,蚕吃下这么多桑叶,体内氨基酸过多,必须吐丝,否则蚕会中毒。

蚕一般都是白色的,但某些蚕的表皮也会带有不同的颜色和美丽的斑纹。比如眼状纹、半月纹和星状纹。

这个是蛾的复眼。(玩一下)蚕是单眼,头部两侧各有6个,可感受光的强弱。蛾是复眼,一只复眼是由3,000多个小眼组成,视野宽广。

除了家蚕之外,大自然中会吐丝的昆虫有上千种,它们许多是野蚕,比如柞蚕、蓖麻蚕、天蚕、栗蚕等。这里有图片和各种野蚕茧的标本。

不同地区生产的蚕茧,体形各有不同,色彩也有差异。中国系蚕茧多为椭圆形、球形、卵形和纺锤形,日本系蚕茧为椭圆深束腰形,欧洲系蚕茧长椭圆浅束腰形。茧色多为白色,也有黄、绿等色。

小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一个模拟的江南农家蚕室,这里面的摆设都是根据真实的蚕农家里的样子摆放的。这是簇架,用来给蚕上簇结茧的。这是蚕架、蚕匾,蚕架是大量放蚕匾的工具。

这是蚕花娘娘,各地蚕神还有青衣神,马鸣王菩萨等等。在每年养蚕时节,农家就用这个印版印在红纸上贴在门口,家家户户都不相往来,俗称“蚕关门”,一直到收获之后才解禁,叫“蚕开门”。收茧之后,家家户户还要谢蚕神(如图)。

这边是农家的踏板缫丝机。大锅里是沸水煮着蚕茧,人用一根索絮帚把蚕丝的一端找出来然后就可以抽丝剥茧。

这里是一个十分有趣的小场景。这是根据明代夏厚的《机织图》制作。上面用生动的形象说明了丝绸生产的过程,包括缫丝、络丝、并丝、捻丝、卷纬、牵经、织绸、精练、染色等多个步骤。

在这边陈列的是历史上出现过的织机的模型。上面的是中国织机,下面的是外国织机。通过这些小模型织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织机发展的过程。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古代人非常环保,他们给丝绸染颜色的染料都是来自于大自然,最早的时候染色使用的是矿物染料,将矿物颜料利用粘合剂印在织物上或研磨成极细的颗粒涂绘于织物上的染色方法,古称石染,新石器时代已出现,大多限于局部着色。

古代用的最多的要数植物染料,大多取自于草木的花叶、茎实、根皮等部位,古称草木染。

现在我们来到最后一个展厅——锦绣中华厅,这里主要展示历史上已经消失,但是又被专家们复原的古代织机,以及我国各个少数民族的传统织机。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到叔叔、阿姨为我们演示古代织机操作表演。

参观到这里就要结束了,小朋友们,希望你们能喜欢我的讲解,喜欢丝绸博物馆,欢迎你们下次再来!再见!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