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的初义是种植,后来延伸为才能,所谓艺术便是制作、培植某件作品的技术及最后效果。在今人的眼光中,技术与艺术逐渐地分开了,艺术似乎成了一种意识形态领域的东西,显得有些神秘和高不可攀,幸而有少量的词汇如“园艺”、“工艺”等为艺术的原意保存了一些本来的面目。丝绸艺术正是工艺美术中的一个分支。
——《中国丝绸艺术史》
《中国丝绸艺术史》是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丝绸史专家赵丰的学术专著,清晰明了地阐述了历代丝绸品种的特色,再从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的角度,精辟地分析了中国丝绸的科技和人文价值,自出版以来获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3月17日《中国丝绸艺术史》读书会在中国丝绸博物馆锦绣廊举行。本次读书会由国丝馆的热心丝路之友、传统服饰爱好者“春梅狐狸”组织发起,得到了各地传统文化及丝绸艺术爱好者们的热烈响应。在和暖的春日,读书会成员们齐聚国丝馆,畅谈读书心得、交流所学所感。
汇报读书心得
读书会成员们都自选了《中国丝绸艺术史》的若干章节进行了细致的研读,并结合相关的扩展知识形成了书面报告,在读书会现场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细读丝绸的发展历程,隐隐中贸易和战争这两项特殊的人类沟通的方式碰撞激荡出的涟漪,推动了人类文明不回头的前行。科技的进步,人口的迁移,文明的融合是丝绸生产技术发展的助推器。
——芥草怡然
在千百年的历史中,古代服装的面料色彩,及色彩的搭配应用都有了自成体系的一套色彩谱系,和今天服装工业中应用的色彩谱系存在巨大的差异,产生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和审美价值。
——沉香茶
当东方的丝绸沿着丝绸之路开始往西传播之时,事实上,也就是它被沿途纺织服饰文化胡化的开始。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实乃东西方双向的交流,中国丝绸艺术的变化和技术的提高,也是在这一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的。
——橙酱
交流与点评
此次读书会的成员来自各行各业,很多是出于对丝绸与纺织艺术的爱好加入,在阅读《中国丝绸艺术史》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疑惑。国丝馆特别邀请了浙江理工大学材料与纺织学院、丝绸学院的鲁佳亮老师对大家的读书汇报进行点评,并为大家答疑解惑。
赵丰馆长也来到了读书会现场讲述了自己编写《中国丝绸艺术史》的经历,与成员们作了进一步的交流,并邀请大家常来国丝馆参观学习。
不少成员还带来了自己收集的织物、染料等实物,供大家学习、交流。
感受画绢
认知染料
对比阴丹士林蓝与靛蓝染
探讨刺绣针法
辨识各类织物
感受“国丝之夜”
成员们结束了一下午的交流,晚上又共聚时装馆感悟“国丝之夜”的魅力,先后参观了“霓裳银装——贵州苗族服饰艺术展”“更衣记——中国时装艺术展”“从田园到城市——四百年的西方时装”。大家纷纷表示希望这样“知行合一”的读书会活动能够继续举行,帮助业余丝绸文化爱好者更好地研习、探索。
3月18日,读书会成员还将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丝路馆、织造馆、修复馆,结合国丝馆藏进一步交流、探讨中国丝绸艺术。
部分图片由 春梅狐狸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