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一物Vol.16 | 獬豸绣补云鹤团寿纹绸大袖袍
2020-04-25

獬豸绣补云鹤团寿纹绸大袖袍正面

獬豸绣补云鹤团寿纹绸大袖袍反面

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这是一件明代的大袖袍,出土于浙江嘉兴王店李家坟。该墓是墓主李湘和他一妻二妾的四室合葬墓。

王店,也称梅里,是明代兴起的丝绸业专业市镇,“蚕丝之广,不下吴兴”。王店的镇名,始于五代后晋天福年间,嘉兴镇遏使王逵居此,“植梅百亩,聚货交易,始称王店”之后逐渐发展成为嘉兴四大镇之一。

李湘一族属梅溪李氏,在当地为望族。李湘的祖上自元朝末年从江苏江阴迁至梅里一带。李湘生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字本澄,号东泉,一生未有功名,也未做官,但其子李芳、其孙李衷宏(又名李原中)均中进士。李湘死后“赖子芳贵”,也就是父凭子贵,被追封为文林郎。文林郎为正七品,是古代有官名而无职事的官称。

李湘谱系图

这件獬豸(xiè zhì)大袖袍属于李湘的妾徐氏,徐氏墓中未发现墓志铭,其棺盖墨书“明故庶母徐孺人靈枢”。李湘有了七品文林郎的官职,他的妻妾也可以随他的品级配相应等级的补子。由于文林郎主节察监制,所以补子的动物用獬豸。

獬豸是传说中的神兽,类麒麟,头上长角,与麒麟的区别在于脚,爪为獬豸、蹄为麒麟。传说獬豸能辩曲直,是公正的象征,一旦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掉。这块獬豸补子的工艺极为特别,乍看似分为地部与花部,“地部”为类似绞经罗的质地,但细查不同部位,可见肌理方向不一,疏密不同,几乎无法织造或缂制。比对类似肌理的文物,这种工艺正是流行于元明时期的环编绣技法。整件衣料纹样以流云作地,团寿开光,仙鹤为饰。开光在这里是指在满地的纹样中勾勒出边框。仙鹤与团寿都体现了对长寿的祝愿。

獬豸补子线图

獬豸补子复制品刺绣细节图

獬豸补子刺绣针法

补子源自蒙元时期的胸背,是一种衣服胸口背后的装饰。胸背的历史可追溯到金代,在蒙元时期流行,当时的胸背以妆金(包括妆花)工艺为主,也有采用印金工艺,但极少用刺绣,图案包括龙、凤、麒麟或鹿及其它装饰性题材。这时候的胸背并无等级象征意义。到了明代,胸背与用鸟兽象征官员等级的传统形式相融合,就产生了补子。

元代胸背,私人收藏

圆补与方补,图片来自网络

补子分“圆补”和“方补”,圆补为亲王等皇室成员专用,方补为文武百官所用,百官从一品至九品,有不同的补子来代表。文官用禽纹方补,寓意智慧;武官用兽纹方补,寓意勇猛。明代的文官补,通常为两只对称的飞禽;武官补通常是一只猛兽。《明史·舆服志》载:“(洪武)二十四年定,公、侯、驸马、伯:麒麟、白泽。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练鹊;风宪官獬豸。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清代补子沿用明代旧制,但因补服变为圆领对襟的款式,因此前胸的补子分为两片,后背仍是完整一块。相对于明代的补子,清代的补子尺寸略小,各品级官员的动物也略有区别。

清代盘金绣云雁方补,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清代盘金绣狮子方补,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这件大袖袍出土时领部残缺,根据前身片残存的领部痕迹,以及右前襟右侧缘弧线的推算,这件大袖袍的领型不可能是竖领或者交领,加之这个墓中出土另一件大袖袍已确定是竖领。嘉万时期女装礼服多竖领加圆领袍,以及侧摆为折摆,类似的摆褶形制还见于江苏泰州明墓的两件女子袍服,其领型都是圆领。故而,肯定这件大袖袍应为圆领袍。


参考文献:

蒋玉秋 《明代环编绣獬豸胸背云鹤团寿纹绸大袖衫复原件说明》

王淑娟 《梅里云裳——嘉兴王店明墓出土服饰中韩合作修复与复原成果展》

部分图片来自参考文献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