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秦俑彩绘保护研究》与《金枝玉叶 花舞大唐——李倕墓考古发现与研究》在中丝博开讲(2017-09-01)
2018-01-02
9月1日下午,两场精彩的“长安主题”讲座在中国丝绸博物馆新猷资料馆举行。



现任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总工程师、研究员,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周铁为大家带来了题为《秦俑彩绘保护研究》的讲座。

 

1974年3月11日秦兵马俑被发现,向世人打开了一个秦始皇营造的地下帝国。秦始皇陵及兵马俑陪葬坑出土的文物承载了古代社会的各种信息,为研究秦代社会、政治、军事、文化和经济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被誉为“二十世纪考古史上伟大的发现之一”,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秦始皇兵马俑的陶体原本均施有明快艳丽的彩绘,但由于生漆对失水非常敏感,加上彩绘各层次之间黏附力很微弱,在发掘过程中由于湿度变化造成底层收缩卷曲导致整个彩绘层脱落。



在此次讲座与中,周铁从秦俑彩绘出土状况、秦俑彩绘的层次结构、彩绘层的物质成分分析、底层微观结构的调查、彩绘损坏的主要原因、彩绘保护方法研究、发掘现场彩绘俑的保护和彩绘重构研究九个板块全面地为听众呈现了多年的研究历程与相关成果。

针对秦俑彩绘的损害机理和结构特征,尤其针对漆底层已严重老化、收缩、变形剧烈以及难以渗透的特性,周铁带领的团队,提出了科学的研究思路,设计了合理的技术路线,经过大量对比、筛选、优化实验,研究出了两套保护方法:

一:抗皱缩剂(聚乙二醇PEG200)和加固剂(聚氨酯乳液PU)联合处理的保护方法。既可防止生漆底层失水时的皱缩,又能大大地增加生漆底层和陶体之间、彩绘各层之间以及颜料层内部的粘合力,保护效果良好。该方法简便、易行,实用性较强,尤其适用于发掘现场和不易移动的彩绘文物的保护。



二:单体渗透、电子束辐照固化的加固保护方法,用电子束作为辐照手段引发单体交联,具有交联聚合过程易控制、可以透过材料表面在一定深度引发单体聚合等特点。选定恰当的电子辐照参数,辐照强度、辐射剂量不会损害秦俑及其表面彩绘。这套方法更适用于易移动的彩绘文物的保护。


正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古道新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科技成果展》展览中展出的“真彩秦俑”即为色彩复原研究成果。





多年的研究与优化,周铁带领的团队已经在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大量的成果已经被应用于全国数十家文博单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第二场讲座是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中国古陶瓷古外销瓷学会理事王小蒙带来的《金枝玉叶花舞大唐——李倕墓考古发现与研究》。



李倕乃唐高祖李渊的第五代孙女,贵为唐宗近戚,却不幸于25岁香消玉殒。200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一次配合基建考古中,发掘了随葬品丰厚的李倕墓。



李倕墓出土的近百件随葬品中,华美的头饰、佩饰与品质粗陋的随葬陶俑形成强烈的反差,令人疑惑。铜制随葬品在唐墓中本就少见,李倕墓竟出土了完整的一组,还有螺钿铜镜、形制各异的漆器,这些物件都是李倕生前所用?李倕头饰由500余件、20余种材质的小饰件组配而成,是迄今第一件复原的唐代冠饰,这件冠饰能够反映唐代怎样的社会风尚?王小蒙对这些问题逐一进行了诠释解读,25岁的唐长安时尚女子形象将立体生动的再现。

通过对考古发现、李倕墓的随葬品组合及特点、李倕墓反映的葬制和葬俗、冠与头饰四个版块的解读,王小蒙与听众们分享了李倕墓的考古发掘过程与保护研究成果。不同于传统考古发掘,考古人员对墓葬脆弱质文物采用石膏包进行封护提取,在文物修复实验室开展“室内微型发掘”,经过数年的努力,成功修复和复原了李倕冠饰和佩饰,再现了盛唐妇女服饰精美华丽的风貌,堪称中国文物修复的典型案例。



《古道新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科技成果展》中同样也为观众们呈现了经过科技修复与保护的李倕墓出土精品,再现了一位大唐公主的奢华生活,映射出盛唐长安的物质文明。



两场讲座座无虚席,听众们认真聆听并积极互动,有的从秦俑彩绘保护延伸到汉俑的考古现状,有的提出了自己对李倕头冠的思考。更有从北京特地赶来的科研工作者与周铁老师交流、探讨了古建筑彩绘保护的相关问题。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