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
2019-01-25

“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系列丛书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国丝绸文物分析与设计素材再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13BAH58F00)的研究成果之一,并入选2018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丛书由中国丝绸博物馆牵头,联合浙江大学、东华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科技学院等多所高等院校的学者专家,通过对中国丝绸文物的基本素材的收集与整理,进行设计素材的研究,按照丝绸文物的年代和类型集结成十册,最终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丝绸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发明创造之一,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自起源之日起,丝绸就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一方面,她是一项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先人们栽桑养蚕,并让蚕吐丝结茧,巧布经纬将其织成锦绮,还用印花刺绣让虚幻仙境和真实自然在织物上体现。在这一过程中,就有着无数项创造发明的专利,其中最为巧妙和重要的就是在提花机上装载了专门的花本控制织物图案,这直接启蒙了早期电报和计算机的编程设计。
同时,丝绸印染也是我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大发明,汉代的雕版印花技术是最早的彩色套印技术,对印刷术的发明有直接的启发;而唐代的夹缬印染技术也是世界印染史上的一大创造发明,一直沿用至今。
另一方面,丝绸更是一门艺术,一门与时尚密不可分的艺术。衣食住行衣为首,蚕丝纤维极好的服用性能和染色性能,使其色彩远较其他设计类型如青铜、瓷品等更为丰富。所以,丝绸能直接代表服用者的地位和特点,能直接代表人们对时尚和艺术的喜好;丝绸的艺术为东西方所推崇,成为古代中国最为重要、最受推崇的艺术设计门类。
与其他门类的文物相比,丝绸在中国历代均有丰富的遗存。最早的丝绸出土于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在商周早期的各种遗存中也可以找到不少丝绸的实物。而完好精美的丝绸织绣服装在战国时期的墓葬中开始大量出现,如湖北的江陵马山楚墓、江西的李家坳东周墓。汉唐间的丝绸出土更是数量巨大、保存精好,特别是汉唐间丝绸之路沿途出土的丝绸更为重要,其中包括了来自东西两个方向的丝绸珍品,丝绸图案中也体现了两种艺术源流的交融和发展。宋、元、明、清各代,除相当数量的出土实物外,丝绸还有大量的传世实物。
这些实物一部分保存在博物馆中,特别是如故宫一类的皇家建筑之中,另一部分保存在如布达拉宫等宗教建筑之中。这些丝绸文物连同更为大量的民间织绣,是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这些丰富的丝绸实物遗存为我们留下了极好的设计素材,成为我们传承和创新的源泉。但由于丝绸文物保存不易,往往在出土时已有残破或是严重褪色,需要我们进行重新拼合还原全貌。从2013年至2016年,项目组成员齐心合作,收集整理了数千件中国古代丝绸文物的设计素材,进行图案的复原、描绘、修正,最终研究成果以“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系列丛书的形式呈现。
丛书共有十卷:汉唐卷(王乐)、辽宋卷(徐铮、蔡欣)、金元卷(茅惠伟)、小件绣品卷(俞晓群、王露芳)、装裱锦绫卷(顾春华)、少数民族卷(安薇竹)、暗花卷(苏淼)、锦绣卷(汪芳)、绒毯卷(赵丰、苗荟萃)、图像卷(袁宣萍)。周暘、蒋玉秋、赵帆、孙培彦等也作出了很大贡献。
项目的顺利实施及丛书的成功出版离不开强大的作者团队,总主编赵丰为现任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上海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国际丝路之绸研究联盟(IASSRT)主席,曾主编《中国丝绸通史》《敦煌丝绸艺术全集》《中国丝绸艺术》等。其中《中国丝绸艺术》的英文版Chinese Silks荣登《纽约时报》2012年艺术书籍榜单。而分册的主要作者也都是来自上海东华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科技学院等近十所高校和文博机构的领域专家。在丛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还得到了海内外各博物馆、收藏机构及相关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编写该丛书的主要目的是加强高新技术与织造、印染、刺绣等中国传统工艺有机结合,研究建立文化艺术品知识数据库,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优化和升级,在传承民族传统工艺特色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让古老的丝绸焕发新的生命力。我们期待,这一图系能为祖国丝绸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


相关链接:


扬之水:《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的意义

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 | 汉唐卷

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 | 辽宋卷

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 | 金元卷

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 | 装裱锦绫卷

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 | 锦绣卷

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 | 暗花卷

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 | 绒毯卷

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 | 小件绣品卷 

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 | 少数民族卷

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 | 图像卷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