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锦程:中国丝绸与丝绸之路

展览地点:丝路馆

展览时间:2016年9月5日 - 2025年12月31日

策展部门:陈列保管部

联系方式:87032259


中国是世界丝绸的发源地,以发明植桑养蚕、缫丝织绸技术闻名于世,被称为“丝国”(Seres)。数千年来,中国丝绸以其独有的魅力、绚丽的色彩、浓郁的文化内涵,为中国文明谱写了灿烂篇章。同时丝绸催生了丝绸之路,作为丝绸之路的主角,丝绸产品及其生产技术和艺术成为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内容被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东西方文明互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史前走来的中国丝绸,与中华文明相伴相生,直至今日依然绚烂如花。展览以“锦程——中国丝绸与丝绸之路”为线索,共分为8个单元,以丝绸之路沿途出土的汉唐织物等精品文物,向您讲述中国丝绸走过的五千年光辉历程及其丝绸从遥远东方传播至西方的万里丝路。

二楼展览分为源起东方(史前时期)、周律汉韵(战国秦汉时期)、丝路大转折(魏晋南北朝时期)、兼容并蓄(隋唐五代时期)、南北异风(宋元辽金时期)5个单元,展示了从史前社会到宋元时期中国丝绸的历史及各个时期丝绸之路沿线东西文化的交流。












三楼展览分为礼制煌煌(明清时期)、继往开来(近代)、时代新篇(当代)3个单元,展现从明清到当代的丝绸发展历程。其中明清丝绸展示漳绒、妆花缎等高档织物;反映封建礼制的清代龙袍、蟒袍、袍料、补子和明清官服、明清男女织绣服饰及晚清外销绸;通过蚕学馆首届毕业生题诗扇面、像景织物、美亚丝织厂绸样等民国实物,讲述20世纪20、30年代中国丝绸的近代工业化转变;通过20世纪50至70年代丝绸样本、意匠图小样稿及当代新型面料、数码织锦,展现改革开放前和20世纪80年代后的当代丝绸风采。












延年益寿长葆子孙锦

编号:0085 

汉代(前206—公元220)

尺寸:56.5厘米×14.5厘米

新疆楼兰遗址出土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捐赠

此件织锦采用平纹经重组织织造,以绛红色经线作地,蓝、黄、绿、白等色经线显花,其中绿、白两色经线分区交替,是典型的汉式云气动物纹锦。其图案以穗状云气为骨架,其中穿插奔跑的神兽,能辨认的有龙、虎、鸟等图案,表现了人们想象中的天上仙境。在云气和动物纹间织有“延年益寿长葆子孙”八字铭文,寄托了人们对祈求长生、保佑子孙绵绵无极的渴望。

 

“长葆子孙”锦缘绢衣裤

编号:2014.49.1

汉代(前206—公元220)

尺寸:通袖长165.5厘米,衣长121厘米,裤长108.5厘米

此件锦缘绢衣和锦缘绢裤为一套,其中锦缘绢衣的正身由本色素绢制成,其袖口、下摆及衣襟处使用红地“长葆子孙”锦镶缝作缘;锦缘绢裤正身亦由本色素绢制成,裤脚镶缝蓝地“长葆子孙”锦作缘,虽然正身部分素绢脆化情况较为严重,但形制尚为完整。此套服装的款式与新疆尼雅遗址八号墓出土精绝国王所穿之锦缘褐袍及锦缘布裤十分类似,而从其所用锦缘来看,其组织结构均采用了汉代典型的经重平组织,图案的云气动物和铭文也具有典型的汉代风格。

 

“无极”锦

编号:3268

东汉晚期—晋(约公元1—3世纪)

尺寸:29厘米×18厘米

这是当时常见的云气动物纹锦,其中织有铭文,目前保留下来的有“无极”二字。

 

“恩泽”锦

编号:3063

东汉晚期—晋(约公元1—3世纪)

尺寸:80厘米×25厘米

此锦共由两块织物拼缝而成,其经线共有五色,并时有少量黄褐色丝线间隔,使之有雨丝之感。织锦采用连续的云气纹作骨架,有些地方还表现出了岩石的形象,云气之中分布着立鸟、羽人、身带豹斑的辟邪、神鹿和猛虎等神兽。其中织有铭文,目前保留下来的有“恩泽”“下岁大孰宜子孙富贵寿”等两段文字,表达了人们对长生的渴望和荫及子孙的观念。

 

团窠联珠翼马纹锦

编号:2011.15.1

唐代(618—907)

尺寸:34厘米×47厘米

此件残片为斜纹纬锦,目前残留有一个半的联珠团窠图案。其中外圈的联珠图案底色由深蓝、红两色构成,较为别致。团窠外装饰有十字宾花图案,团窠之中是一翼马纹样,翼马的原型是古希腊神话中海神波塞冬与美杜莎之子珀伽索斯(Pegasus),据说它的马蹄踩过的地方便有泉水涌出,诗人饮用后可获灵感。类似的翼马纹锦在埃及的安底诺伊、我国吐鲁番的阿拉沟等地也有出土。

 

立狮宝花纹锦

编号:2731

唐代(618—907)

尺寸:29厘米×46厘米

此件织锦虽然只有蓝黄两种色彩,但其图案极为华丽,以大窠花卉为环,环中是一站立的狮子,环外是花卉纹作宾花。这种花卉已具写实风格,枝叶繁茂, _花的造型总体如牡丹,但其中的花蕾却如石榴。花卉环中的动物纹样创自唐代初期,称为陵阳公样,是典型的将西域传入的团窠联珠环内的动物纹样与符合中国审美的花卉纹样相结合的产物。此件织锦采用辽式纬锦,而且其纹样已带有自由的写实风格,应是陵阳公样在唐代晚期流行的典型代表之一。

 

素罗单衣

编号:1761

南宋咸淳十年(1274) 

尺寸:衣长120厘米,通袖长140厘米

江西德安周氏墓出土

此件单衣对襟、窄袖,长至膝下,两侧开约64厘米高的衩。衣身主体部分以深褐色素罗织物制成,领、襟及袖口处以浅黄色素罗织物缘边,宽约6厘米,领缘处还缝有宽约1厘米的窄边饰。尤为珍贵的是前门襟中部缝有一粒纽扣,用素罗织物制成,是目前发现我国最早的纽扣实物之一。这种款式或可称为“褙子”,是宋代青年女子常用的服装,《朱子语类》载:“褙子本婢妾之服,以其行直主母之背,故名褙子。后来习俗相承,遂为男女辨贵贱之服”,这是褙子由来的一种说法,后又逐渐发展为后妃、贵族的常服。

 

绒地绣寿

编号:2850

明代(1368—1644)

尺寸:21厘米×21.5厘米

该明代绣片以绛红色天鹅绒为地,以红、绿、蓝、白丝线采用平绣和钉金勾边技法,绣出灵芝、如意云纹,并以盘金绣法钉绣出“寿”字,寓“富贵长寿”之吉祥意。

 

紫地缂丝龙袍

编号:1257

清代(1616—1911)

尺寸:衣长150厘米,通袖长192厘米

该晚清龙袍为圆领,右衽大襟,马蹄袖,冰梅纹缘,曲水云龙纹领。整件衣身以缂丝工艺精心织制,采用通经回纬的技法,紫色地上以金线缂织出满地曲水“卍”字纹,并以捻金线缂出正龙和行龙共九条,其中前胸和后背各三,两肩各一,里襟一,并以石青、白色等丝线缂出云、仙鹤、花篮、扇子、洞箫、盘长、法螺等杂宝纹和火珠、蝙蝠等吉祥图案。

 

黑缎地刺绣虎头帽

编号:0699

尺寸:14.5厘米×13厘米


 

对龙对凤纹锦

编号:1606-2

战国(前475—前221)

尺寸:13厘米×13厘米

同类织锦在湖南长沙左家塘战国晚期墓中也有发现。从复原图案看,其主题为对龙、对凤和对虎纹样,中间穿插各种小型几何纹、杯纹和象征太阳的星纹。


咨询热线:0571-87035150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