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万物生灵:丝绸之路上的动物和植物

展览地点:时装馆·银瀚厅

展览时间:2021年6月18日 - 2021年9月5日

主办:国家文物局、浙江省人民政府

承办:中国丝绸博物馆

协办:上海博物馆、浙江自然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博物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茂陵博物馆、昭陵博物馆、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博物馆、杭州美通家居集团有限公司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最重要的一条交流通道,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古代中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联系在了一起,特别是汉唐时期,是东西方动植物物种传播最重要而频繁的时期,也是欧亚世界加深相互了解、不断走向世界一体化的历史高峰。丝路沿途国家与地区间动植物的传播途径并不相同,除了部分是自然界通过近邻关系自动传播的,有些则是作为贡品或礼物,由使者从一地传入另一地,或是通过商人们的贩运等等方式。这些传播有些具有军事背景,有些是经济活动,还有些则是国家与地区友谊交往的见证。 

这些不同地域的动植物物种沿着丝路的传播,不仅增加了当地生物的多样性,大大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以至衣、行、娱乐等生活的各方面;而丰富多样的外来动植物物种也开拓了人们理解和接纳“异域文化”的包容力,带来了更为多元的文化寓涵,充分体现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共融。

本次展览试图以丝路上的动植物为切入口,根据文献记载,结合考古出土文物和自然动植物标本,诠释由这些外来动植物所构建的从生活享乐、物质文明到精神文化艺术的多维立体的文化交融环境,再现“丝路改变生活”这一主题。


序章 五谷丰六畜兴

自新石器时期到青铜时期,人类为了获取食物资源,除了采集和狩猎外,还开始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家畜,虽然当时不同区域间的交流远不如后来便捷,但是这些被驯化的野生动植物依然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这两个分别来自先秦典籍《六韬》和《管子》中的成语,代表着古人对农业丰收的朴素愿望,而这些国人最为熟悉的农作物和家畜也多源自于早期的动植物传播与交流。

立牛 昭陵省博物馆

Sta<a></a>nding cattle  Tang Dynasty(618-907)  Zhaoling Museum

瘤牛    唐 昭陵省博物馆

Sta<a></a>nding cattle  Tang Dynasty(618-907)  Zhaoling Museum

 

陶马 西安博物院

Pottery horse   Han Dynasty(206BC-220AD) Xi'an Museum

三彩马  唐 昭陵省博物馆

Three-color plazed pottery horse Tang Dynasty(618-907) Zhaoling Museum

陶猪 高10厘米,宽6.4厘米,长16.4厘米 甘肃省博物馆

Pottery pig  Tang Dynasty(618-907)   Gansu Provincial Museum 

陶狗 高14.2厘米,宽5厘米 甘肃省博物馆

Pottery dog  Tang Dynasty(618-907)   Gansu Provincial Museum 

 

陶羊 高18.2厘米,长10.3厘米,宽6.7厘米 甘肃省博物馆

Pottery goat  Tang Dynasty(618-907) Gansu Provincial Museum 

陶鸡 高18.7厘米,长12.2厘米,宽6.1厘米 甘肃省博物馆

Pottery chicken  Tang Dynasty(618-907) Gansu Provincial Museum 


第一单元 从自然到神灵


在远古社会,已经开始过着种植、狩猎原始部落生活的先民们几乎每天都与动物接触,它们除了是人类的帮手、食物来源外,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部分凶猛的野兽会造成生命威胁。于是,在自然环境中努力生存的先民们便将这些猛兽当作神灵来崇拜,以期将灾祸降到最低,并得到保护与庇佑,同时,他们还创造了大量想象中的动物,形成早期的宗教信仰。随着与萨彦-阿尔泰等地区游牧部族交往的日益频繁,此类草原母题的装饰艺术不仅被中国北方诸部族所吸收、改造,也被不少汉地贵族接纳、模仿,并开始制作此类器物,向北方草原民族输出。


1.1 猛兽崇拜

人的生存和发展总是在特定自然环境中进行的,在一定程度上,自然条件也决定了人类的思想意识。相较而言,游牧民族更易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凶猛的野兽在造成生命威胁的同时,也使得人们对这种力量产生了敬畏,继而崇拜,从而出现了大量动物主题的器具。这些北方草原艺术中常见的装饰品通过对特定部位的强调夸张,直达每种动物的本质,动物撕咬纹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动物纹青铜牌饰

Bronze plaque with animal patterns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一公元前221) 固原博物馆藏

Spring a<a></a>nd Autumn Period a<a></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 (770-221 BC) Guyuan Museum

蟠蠕纹铜牌饰

Bronze plaque with panchi patterns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一公元前221)固原博物馆藏

Spring a<a></a>nd Autumn Period a<a></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 (770-221 BC) Guyuan Museum

虎噬鹿纹铜牌饰

Bronze plaque with tiger-biting-deer motif

汉代(公元前206一公元220)甘肃省博物馆藏

Han dynasty (206 BC-220 AD)Gansu Provincial Museum

兽与熊噬格里芬金牌饰

Gold ornament with beast a<a></a>nd bear-biting-griffin motif

汉代(公元前206一公元220)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藏

Han dynasty (206 BC-220 AD)Xi'an Tangy Dynasty Market Museum

两块饰牌左右基本对称,展现了草原动物撕咬搏杀的惊险场面。与其他斯基泰文化金饰品不同的是这块饰牌中被撕咬的对象是草原神兽格利芬,胜利者却是中土传统的利爪类猛兽和熊。饰牌边饰九只尖嚎鹰首,动物身体细部以弧形凸楞表现肌肉,以细密的线条表现皮毛,装饰手法独特。

虎噬羊纹金饰片

Gold plaque with tiger-biting-goat motif

战国(公元前475一公元前221)甘肃省博物馆藏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221 BC)Gansu Provincial Museum


1.2 神物通天

在接受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之前,万物有灵观、交感巫术、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等孕育于萨满文化的民间信仰始终占据着草原游牧民族信仰的主导地位。自然界的万物被草原牧民视为神灵,或是通灵的助手,动物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人们甚至创造出大量融合了不同动物特征的神兽,以期获得更多的保护与庇佑。

金怪兽 Gold monster

汉代(公元前206一公元220) 陕西神木县纳林高兔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Han dynasty (206 BC-220 AD)

Unearthed f<a></a>rom Nalin Gaotu Village, Shenmu County, Shaanxi Province

Shaanxi History Museum

这件黄金制成的奇怪动物,之所以被称为怪兽,是因为它是多种动物的集合体:身体似羊、嘴似鹰、角似鹿、蝎形尾,四蹄立于花瓣形托座上。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怪兽的两只抵角是由两两身相连、背相对的」6只小鸟组成的,而且蝎形的尾巴也是一只小乌的样子。因此,这件小小的怪兽身上竟隐藏了十七只小鸟,体现出工匠们的睿智巧思和精湛做工。根据金怪兽底盘上的小孔,学者们推测可能是匈奴族首领帽上的冠饰。

春秋兽身鸟身提梁孟

Wine vessel with loop ha<a></a>ndle in the form of beast a<a></a>nd bird

春秋(公元前770一公元476)径川金明公社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Spring a<a></a>nd Autumn Period (770 BC-476 AD)

Unearthed f<a></a>rom Jinming Commune, Jingchuan County

Gansu Provincial Museum

益体被设计为一四足怪兽。兽首微昂,张嘴为流,略翘的短尾为望,器腹深圆,粗短而趾爪向前的四腿,即为益的四足。提梁呈龙形,盖中心亦饰一小翼兽为钮,盖与器身用一小环连接。器腹两侧各浮雕一飞龙,龙体遍饰鳞纹。龙做回首状,并各有五条扬起的羽翼。两只飞龙恰构成兽的双翼。

青铜羹金虎噬羊形器座

Bronze gilt base in the shape of tiger biting goat

春秋(公元前770一公元476)甘肃省博物馆藏

Spring a<a></a>nd Autumn Period (770 BC-476 AD) Gansu Provincial Museum

动物纹青铜牌饰

Bronze plaque with animal patterns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一公元前221) 固原博物馆藏

Spring a<a></a>nd Aummn Period a<a></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 (770-221 BC) Guyuan Museum

双头铜鹿

Two-head bronze deer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一公元前221)

固原博物馆藏

Spring a<a></a>nd Autumn Period a<a></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 (770-221 BC)

Guyuan Museum

1.3 中原制作

北方系青铜文化中最引人注目者莫过于动物纹金属牌饰,这种动物间戏嬉、搏斗题材是草原地区现实生态和生活的反映,与中原文化的动物纹明显不同,但从近年的考古发掘表明,当时的中原工匠已开始专门制作此类工艺品,并通过贸易或其他途径到达北方地区,这种现象体现了动物纹视角下中原文化与北方文化的密切联系。

鹤鸟形金饰片

Gold ornaments in the form of raptor

春秋(公元前206一公元476)甘肃省博物馆藏

Spring a<a></a>nd Autumn Period (206 BC-476 AD)Gansu Provincial Museum

凤鸟纹金饰片

Gold ornament with phoenix patterns

战国(公元前475一公元前221)甘肃省博物馆藏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221 BC)(ixnsu Provincial Museum

四鸟纹金饰片

Gold ornament with four-bird patterns

战国(公元前475一公元前221)甘肃省博物馆藏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221 BC)Gansu Provincial Museum


第二单元 无数铃声遥过碛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说:“汉、唐之所以能张者,皆唯畜牧之盛也。”随着丝路贸易的兴盛及当时国家战略、边疆建设的需要,西域系天马、北方草原系突厥马和骆驼等大型家养动物大量传入中原,这是汉唐时期传入动物中最具典型意义的物种。天马和突厥马的传入是汉唐王朝军事力量得以强化的最关键要素,著名的丝路驮畜骆驼,到了唐代,就已成为军队后勤运输、中亚与中原民间商贸的主力。而像牛等中原和长江流域地区原有的生物,也由于西域或北方草原传入了不同的优良品种,推动了当地运输力的开发。


2.1 天马西来

作为冷兵器时代的第一战略资源,马能成为汉唐时期交流、传播最充分的动物物种,是与当时国家军事战略需求密切相关的。汉初,面对人马合一的匈奴铁骑,汉军被迫由传统步军作战改以骑兵对抗,由此,大批“代马”“秦马”被培育成战马。汉匈之战的巨大胜利,更刺激了对优良马匹的引进,来自乌孙、大宛的“天马”随之成为贵族时尚的坐骑,而唐代引入的马种更加多样,天宝以后国家马场已发展到“诸军战马,动以万计”的规模。

铜马

Bronze horse

汉代(公元前206一公元220)张掖沙井乡葫芦墩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Han dynasty (206 BC-220AD)Unearthed f<a></a>rom Huludun, Shajing Town, Zhangye City

Gansu Provincial Museum

鎏金铜马

Gilt bronze horse

西汉(公元前206一公元25)茂陵博物馆藏

Western Han dynasty (206 BC-25AD)Mauling Museum

鎏金铜马呈端详的站立姿态,昂首翘尾,四腿直立,体态矫健。头部造型尤为生动,马嘴微张,牙齿外露,鼻孔硕大,双眼圆睁,两耳上竖,耳间、颈上刻有集毛。肌肉和骨骼的雕刻合乎解剖比例。马体匀称合度,马尾和生殖器是另铸铆接或焊接的,肛门有一小通气孔,造型朴实稳重。其身中空,静中合动,气度非凡,有一发干里之势。专家根据马头双耳之间有剪成三棱形的角这一显著特征,断定它是依据原产西域大宛的汗血马(又称天马)为模特精制而成。

鞍马

Pommel horse

唐代(618-907)咸阳礼泉县张士贵墓出土

昭陵博物馆藏

Tang Dynasty (618-907 CE)Unearthed f<a></a>rom the Tomb of Zhang Shigui at Liquan County,Xianyang City

Zhaoling Museum

红陶鞍马

Red pottery pommel horse

唐代(618-907)咸阳礼泉县韦贵妃墓出土

昭陵博物馆藏

Tang Dynasty (618-907 CE)Unearthed f<a></a>rom the Tomb of Wei GuiFei ((high-ranked imperial concubine)at Liquan County, Xianyang City

Zhaoling Museum

挎包牵马胡人俑

Tomb figure of Hu people carrying a baga<a></a>nd leading a horse

唐代(618-907)西安博物院藏

Tang Dynasty (618一907 CE)Xi'an Museum


2.2 沙漠之舟

骆驼是古代中国与骏马并列的外来珍贵物种,因善于在沙漠里长途负重跋涉,被誉为“沙漠之舟”。早期这种“奇畜”曾有零星传入,丝绸之路开通后,通过进贡、商贸等形式从中亚、西亚、西域和北方草原等地区开始大量进入中原,所谓“骡驴馲駞,衔尾入塞”。到北魏时,统万城的国家军马场曾养骆驼百万余头,随后亦将其中部分转养于燕代之地,此后,骆驼逐渐成为西北地区军队后勤运输、民间商贸的主力。

醉拂菻驼囊陶驼

Pottery camel with Dionysus Motif on the Camel Bag

隋朝(581-618)张琳薛氏合葬墓出土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藏

Sui Dynasty (581一618 CE) Uneaxthed f<a></a>rom the Multi-burial Tomb of Zhang Chen a<a></a>nd His Wife,Mrs. Xue

Xi'an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a<a></a>nd Archaeology

骆驼昂首嘶鸣,背上有驮级,驮级上刻画三人,中间一人表现为醉熏状态,被左右两人搀扶。据学者考证,驮囊上是源自希腊罗马文化的“醉拂蒜”形象:弯形拱门下中间酶醉者是酒神狄俄尼索斯,在左右两边搀扶他的是信徒萨梯尔和狂女,脚下是来自地中海地区的酒器一一来通杯和安法拉罐,头上是常春藤,这种组合是典型的丰收之时的酒神形象。

双驼图壁画砖

Painted brick with double-camel patterns

魏晋(公元1世纪一公元3世纪)嘉峪关5号墓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Wei a<a></a>nd Jin dynasties (1st-3rd century AD)Unearthed form Tomb No.S of Jiayuguan

Gansu Provincial Museum

三彩载货驼

Three-color camel carrying goods

唐代(618-907)西安博物院藏

Tang dynasty (618一907 CE)Xi'an Museum

载物骆驼

Camel carrying goods

唐代(618-907)咸阳礼泉县郑仁泰墓出土

昭陵博物馆藏

bang Dynaety (618一907 CE)Unearthed f<a></a>rom the Tomb of Zheng Rentai at Liquan County,Xianyang City

Zhaoling Museum

彩绘釉陶。驼为立姿,张嘴露齿、双目圆睁,背有驼毡并有凹面夹板,驮囊有彩绘花纹,驼的头顶、颈下、腿部及双峰为堆塑状驼毛。


2.3 引重致远

牛的畜力开发使人类实现了从人力到畜力的转变,推动了一场“畜力革命”,除了用于

农耕劳作外,牛车也是中层阶级主要骑乘的工具。大约于两三千年前,一种源自印度次大陆的瘤牛开始传入我国,它因在肩部有似瘤隆起而得名,中国史籍也称之为“肩峰牛”“犎牛”“犦牛”。它大而圆的瘤峰是种沉积脂肪的肌肉组织,作用相当于骆驼驼峰,能在食物匮乏时起补给作用,其“健行者日三百余里”,大大增加了运输效益。

陶牛

Pottery cattle

唐代(618-907)秦安叶家堡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Tang dynasty (618一907 CE)Unearthed f<a></a>rom Yejiabao, Qin'an County

Gansu Provincial Museum

瘤牛

Sta<a></a>nding cattle

唐代(618-907)咸阳礼泉县安元寿墓出土

昭陵博物馆藏

Tang dynasty (618一907 CE)Uneaxthed f<a></a>rom the Tomb of An Yuanshou at Liquan County,Xianyang City

Zhaoling Museum


2.4 悬泉驿置

张骞凿空西域后,汉王朝在丝路要冲设驿置,以确保来往商旅的交通安全,并提供住宿、餐饮等方便。据载汉代敦煌郡境内,东起渊泉,西至敦煌,沿途设渊泉、冥安、广至、鱼离、悬泉、遮要、敦煌七个置。按当时邮程,悬泉置是从安西至敦煌的必经之地,下设厩、厨、传舍、驿、邮等机构,养有牛马,置有传车,同时担负着传递邮件和信息,迎送往来使者、官员和外国宾客的任务。


第三单元 殊方异物上林苑


除了作为贸易之路外,丝绸之路也是一条连接不同国家与地区间的纽带,随着交往的深入,众多殊方异物经由使者之手以贡品或礼物等形式献入皇家宫苑。无论是狮子、大象、孔雀,石榴、枣椰、金桃,还是伴之传入的金银器等各类舶来品、胡旋舞等艺术享受,追求新奇外来文化的风气逐步从宫廷中传播出去,并广泛地流行于一般的城市居民阶层, 它们促进了古代欧亚地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构成了一个从物质享乐、生活方式到文化艺术的多维立体的交融环境,甚至其中一些物种还演化成为传统中华文化中祥瑞图像的源头。


3.1 天子上林

“苑”是帝王游乐打猎之所,秦人好狩猎,始皇“乃作朝宫于渭南上林苑中”,汉武帝将秦上林苑扩建,围墙垣长四百里,北濒渭水,南依秦岭,东起灞浐,西至周至。作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皇家园林,各地朝贡、进献、贩运到长安的珍禽异兽、奇花嘉木都被牧养栽植于上林苑中,除了供帝王游猎外,也接待外国使节,甚至偶尔向普通百姓开放,以彰显天子的不世武功和王朝威仪。

3.2 异彩纷呈

在汉唐之际传入中原的动植物中,有些虽不是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活动的直接密切参与者,但本身却负载着丰富的区域地理特征和异域文化信息。它们在长久的传播、交流过程中被中华文化所接纳、消化、吸收、创新,并最终发展成传统祥瑞图像的源头,是丝绸、金银器、铜镜、石刻雕塑等各种艺术形式争相表现的设计素材,这种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构成了当时多维立体的交融环境。

犀牛纹铜镜

Bronze mirror with rhino patterns

唐代(618-907)上海博物馆藏

Tang dynasty (618一907 CE) Shanghai Museum

蓝背瑞兽葡萄纹镜

Bronze mirror with mythical beast a<a></a>nd grape design on the blue back

唐代(618-907)上海博物馆藏

Tang dynasty (618一907 CE)Shanghai Museum

鹦鹉衔枝缓带纹铜镜

Bronze mirror with two parrots holding twigs a<a></a>nd ribbon design

唐代(618-907)上海青浦区青龙镇遗址出土

Tang dynasty (618一907 CE)Uneaxthed f<a></a>rom Qinglong Town site in Qingpu District, Shanghai

铜镜出土于青龙镇遗址,该遗址位于今上海市青浦区白鹤镇,兴起于唐代中期,繁盛于两宋时期,是上海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铜镜镜背为一对长尾飘曳的鹦鹉,体形雄壮,口衔折枝花果,爪攫蓓蕾花结缓带,缓带共有两组,尾端系流苏,根据镜面的形状设计成宛转飘扬状,似在空中飞舞。

镶绿松石螺锢鹦鹉纹铜镜

Bronze mirror with mother-of-pearl parrots embedded in turquoise

唐代(618-907)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藏

Tang dynasty (618一907 CE)Xi'an Tang Dynasty Market Museum

螺佃镜是唐代特种工艺镜之一,所谓“螺佃”工艺,是指用螺壳与海贝磨制成薄片,根据画面需要而镶嵌在器物表面的装饰工艺的总称。螺细用作装饰的历史非常悠久,至唐代工艺已臻成熟,铜镜漆背螺细是这一工艺的代表作品。其做法是镜背涂漆,漆朱干时嵌上螺细,等漆干燥后将凸起的漆层磨平,这样,最后的成品摸上去是平滑的,但却黑白分明,凹凸感明显。


海兽葡萄镜

Bronze mirror decorated with sea animals a<a></a>nd grapes

唐代(618-907)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Tang dynasty (618一907 CE)Shaanxi History Museum


孔雀镜

Bronze peacock mirror

唐代(618-907)陕西省西安市公交枢纽站M4:12出土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藏

Tang dynasty (618一907 CE)Unearthed f<a></a>rom M4:12 of Bus Hub Station, Xi'an City, Shaanxi Province

Xi'an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a<a></a>nd Archaeology

八出葵花形,镜上纹饰融入了佛教的文化内涵,以莲花装饰,镜纽左右各一只俊美的孔雀,曲颈相对,花冠飘垂,振翅开屏,立于莲花上。纽上下各有一株花枝,形态各异,绽露花蕊。

釉陶人物戏师纹扁壶

Flat glazed pottery pot with human figure playing with lions

唐代(618-907)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藏

Tang dynasty (618一907 CE)Xi'an Tang Dynasty Market Museum

白瓷人物骑师

White porcelain of rider

唐代(618-907)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藏

Tang dynasty (618一90'7 CE)Xi'an Tang Dynasty Market Museum

石狮子

Stone lion

唐代(618-907)上海博物馆藏

Tang dynasty (618一907)Shanghai Museum

陶莲花瓣碗

Pottery bowl with lotus petal patterns

唐代(618-907) 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藏

Tang dynasty (618一90) Xi'an Tang Dynasty Market Museum

绿釉摩揭纹四曲长杯

Green glaze four-lobed oval cup with macara patterns

唐代(618-907)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藏

Tang dynasty (618一907 CE) Xi'an Tang Dynasty Market Museum


对狮对象牵驼人物纹锦

Jin silk with camel a<a></a>nd cameleer a<a></a>nd confronting lion a<a></a>nd elephant motifs

北朝(386-581)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Noxthern dynasty (386-581 CE)China National Silk Museum


狮子绣片

Embroidery piece with lion motifs

唐代(618-907)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Tang dynasty (618一907 CE)China National Silk Museum

此件绣片以劈针针法绣成。在现存刺绣实物中锁针是出现最早的针法,其特点是前针勾后针从而形成曲线针迹,自商周、战国至秦汉,所出土的绣品几乎都采用了锁绣针法。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的盛行拓宽了刺绣题材,善男信女往往不惜工本,以绣像来积功德,同时绣工开始尝试用后一针接在前一针丝线中间的劈针来代替锁针,这种针法的裘观效果与锁针基本一致,但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一直延用到唐代,并最终发展出效率更高的平针技法。



对鸟纹锦残片

Samite with confronting bird patterns

唐代(618-907)甘肃省博物馆藏

Taug dynasty (618一907 CE)Cixnsu Provincial Museum


第四单元 丝路改变生活

两千多年来,在来往商队的驼铃声中,世界各地的食物、香料、药物等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而相互传播,即使很普通的家常食物,也有着波澜壮阔的历史,比如葡萄、黄瓜、菠菜等等,如果没有几千年间欧亚大陆的文化交流,都不会出现在而今你我的餐桌上。它们不仅增加了输入地生物的种类,也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饮食结构变迁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从大唐西市到边塞巴扎,每个人所能接触的食物越来越多样,而整体人类的食物则越来越趋向同一。


4.1 大唐西市

大唐西市堪称唐代世界级的商贸中心,有“金市”的美名。据载西市内有二百二十行商铺,各类商品琳琅满目。每至正午,击鼓三百声以开市,商客鱼贯而入,西来东往的货物在此交易,东西方文化在此交流。通过考古出土的遗物,我们得以窥见千年前大唐西市的贸易、生活痕迹:骨料与骨器表明西市可能存在以骨器为原料的手工业作坊;青蛤与海螺外壳大概是唐人餐食的残羹;还有光彩依旧的唐三彩、陶瓷器,保留了千年前西市繁华图景的一角。

4.2边塞巴扎

“巴扎”源自波斯语,意为集市。与远在内地、封闭于市坊中的大唐西市不同,巴扎更开放自由。西方的香料、宝石与东方的丝绸、茶叶汇聚于此,南来北往的骆队、马队在此暂歇后又负起货物走向远方。千年前的丝路,由一座座城市与巴扎串起,它们不仅中转货物,也将舶来品所承载的文化吸收、再传递,汇聚出多彩的丝路文明。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