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扑面而来:晚清民国时期刺绣粉扑展

展览地点:新猷资料馆

展览时间:2024年4月2日 - 2024年6月24日

爱美之心,自古使然,古代的化妆方式与现代大同小异。化妆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敷粉,很多古籍中都有关于妆粉起源的记载,如《太平御览》引《墨子》曰“禹造粉”、《博物志》载“纣烧金公锡作粉”,但最早的妆粉究竟诞生于何时,恐怕难有定论。《说文解字》有“粉,敷面者也,从米声分”,故而一般认为最早使用的妆粉是米粉,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曾详细记载了米粉的制作方法,并梁米为第一等,粟米为第二等原料。用来做粉底的米粉虽然纯天然无污染,但容易“脱妆”,后来为了提高粉质的持久度和增白效果,人们又发明了铅粉。所谓“玉肌铅粉傲秋霜”,与米粉相比,铅粉细腻白皙,附着力强。宋代桂州所产的铅粉称为“桂粉”,“其粉以黑铅著糟甕罨化之”,天下闻名。

  

印花粉饼,南宋,福建福州黄升墓出土,图片来自网络

要将妆粉施于面部,粉扑是必不可少的化妆工具,用于沾取粉底和修饰妆容。古人所用的粉扑多为丝、棉等材质,目前所见最早的实物出自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墓中曾出土有一件双层九子漆妆奁,漆妆奁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放有手套、絮巾、组带、镜衣等,下层则在底板上凿出九个凹槽,槽内放置九个小盒,其中两个小圆奁里装有丝绵粉扑,其中一个里面残存粉状化妆品,另一个则放着油状物质。

丝绵粉扑,西汉,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图片来自网络

早期的粉扑多为丝绵制成,因此也被称为“粉中絮”“粉絮”“香绵”,如福建福州黄升墓出土的粉扑,粉扑高3.3cm,直径6cm,扑背用二经绞罗编织成鳞状放射形花瓣,扑身用丝绵制作。出土时,粉扑上面还残留有白色粉末。到了晚清民国时期,民间所用的粉扑以扁平状薄圆粉扑为主,这种粉扑背面绣花,边缘由布条镶边,使用时多钉一条横向布条,中间伸入手指拿持使用。由于橫钉布条会破坏粉扑背面图案的完整性,也有人将其做成双层,使用时将手指伸入两层之间,但较为少见。

绿缎地打籽绣佛手蝴蝶纹粉扑,晚清,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粉扑上的刺绣纹样多半以寓意吉祥的图案题材为主,比如吉祥文字、蝙蝠、佛手、五毒等等。蝶恋花图案是当时刺绣粉扑常用的纹样,它通常由蝴蝶与牡丹、桃花、菊花和梅花等花卉组合在一起,也称“花蝶纹”“蝴蝶戏花”或“蝶赶花”。杜甫有诗云:“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其意境优美雅致,引入遐想,人们也用它来寓意甜蜜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而另一方面,粉扑在民间也常被作为陪嫁物品,清代《杭俗遗风》“婚嫁类”一目有载:“女色即所应陪嫁之衣服首饰,如便簪、耳挖、耳环、珠领、戒指、皮裙、皮袄之类,皆可入盘,另有钞袋、匙袋、油搨、粉扑之类。”所以,这些刺绣粉扑不仅是女子们扮靓用的梳妆用品,也是饱含对美好生活向往之情的艺术品。

绿地彩绣蝶恋花纹粉扑 

晚清,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纳锦绣双喜福字纹粉扑

清末民初,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关注我们 ×